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引民间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成语用法
尺布斗粟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兄弟不和。
引证解释
⒈ 亦省作“尺布”。
引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败被废,徙居蜀郡严道县,途中不食而死。民间为此作歌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事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多以“尺布斗粟”讥兄弟不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 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尺布斗粟,犹尚不弃,况於兄弟而更相逐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否?’ 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謡,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元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恭惟圣夫,篤叙天伦。尺布斗粟之謡,自詒伊阻。”
唐李白《上留田行》:“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頽波激清。尺布之謡,塞耳不能听。”
《旧唐书·太宗纪下》:“当神尧任谗之年, 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髮,方惧毁巢之祸,寧虞尺布之謡。”
尺布斗粟的国语词典
一尺布,一斗粟。比喻数量极少。语本《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用以比喻兄弟不睦。《隋书.卷四五.文四子传.秦孝王俊传.史臣曰》:「俄属天步方艰,谗人已胜,尺布斗粟,莫肯相容。」也作「斗粟尺布」。
尺布斗粟的网络释义
尺布斗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hě
名词
(1)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2”,如“工尺”
(2) 另见
chǐ
名词
(1) (指事。小篆,从尸,从乙。“尸”象人卧的形象。“乙”是个标识,周制寸、咫、尺、仞、寻、常诸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本义:十寸)
(2) 同本义,量词。长度单位
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所以指斥规榘事也。——《说文》
(3) 按,古代长度单位。各代制度不一。如:尺一(尺一板、尺一书、尺一牍、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尺一”又指书信)
(4) 。中医诊脉部位之一。手掌后桡骨高处下为寸;寸下一指处为关;关下一指处为尺。如:尺中(尺脉)
(5) 尺子,量长度的器具 。如:平行尺;折尺;滑尺
(6) 喻法度或标准 。如:尺墨(法规,法制)
(7) 像尺一样的条状物 。如:镇尺;戒尺;尺简(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竹木简);尺疏(奏章)
(8) 信件,信札 。如:尺书(书,信;书籍);尺素(短笺,书信)
形容词
(1) 喻短小或狭小的
尺泽之蜺也。——《后汉书·对楚五问》
(2) 又如:尺土(形容极为狭小的土地);尺地(极少的土地);尺铁(短小的铁制武器)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ak7 [陆丰腔] chak7 [梅县腔] chak7 [台湾四县腔] cak7 [沙头角腔] cak7 [海陆丰腔] chak7 [宝安腔] cak7 [客语拼音字汇] cag5 [东莞腔] cak7
◎ 潮州话:ciêh4/cioh4 cê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尺 | 昌石 | 昌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chjek/tcek | tɕʰĭɛ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2)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坤为布。——《易·说卦》
抱布贸丝。——《诗·卫风·氓》
女有余布。——《孟子》
果布辐凑而常然。——左思《吴都赋》
商祝免袒,执功布入。——《仪礼·既夕礼记》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孟子·滕文公》
(3) 又如:布衣(平民,老百姓。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平为“布衣”);布槽(布制的马槽);布褐(粗布衣服;又指平民);布总(古代丧服,以麻布束发)
(4) 棉、麻、苎、葛等织物的通称
足缠白布。——明·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土布(手工纺织的布);布索(布制的绳);布衣交(贫贱之交);布裙荆钗(指民家的女子);布头笺(用碎片制成而品质优良的笺纸);布掸子(用布条札成的掸帚)
(6) 古代钱币
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周礼·天官·外府》
(7) 又如:布儿(古代钱币的通称。亦作“泉布”);布缗(古代用绳子串起来的钱)
动词
(1) 铺开
收葱子,必薄布阴干。——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葱》
禹鲧是始布土。——《山海经·海内经》
敢私布之。——《左传·昭公十六年》
布币行礼。——《国语·鲁语上》
(2) 引申为散开,分布
天下英豪布在州郡。——《三国志·吴主权传》
影布石上。——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布陈(敷布陈设);布武(用小步疾走,使足迹散布,而不相重叠);布锦(铺展锦绣)
(4) 布列
千人者布列江岸。——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布阵(布列阵势);布兵(布戎。布甲。布列军队);布伍(部署军队)
(6) 布施;施行
阳春布德泽。——《乐府诗集·长歌行》
(7) 又如:布德(广施恩德);布惠(布施恩惠);布化(施行教化)
(8) 公布,颁布
法者,…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
(9) 又如:布按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史的总称);布露(公布,向众人布告披露);布谕(布告晓喻);布教(颁布教令)
(10) 伸开 。如:布指(伸开手指);布展(伸展;扩展)
(11) 传布
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时书未布。——《汉书·叙传》
(12) 又如:布旨(传布旨意);布种(撒籽栽种);布怨(播怨,结怨)
(13) 陈述
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与陈伯之书》
(14) 又如:布达(陈述表达);布述(书信用语。陈述)
(15) 布置,安排 。如:布席(铺设坐席);布致(布景致思);布摆(安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u5 [海陆丰腔] bu5 [客语拼音字汇] bu4 [沙头角腔] bu5 [梅县腔] bu5 [陆丰腔] bu5 [东莞腔] bu5 [台湾四县腔] bu5 [宝安腔] bu5
◎ 潮州话:bou3(pòu) bu3(pù)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布 | 愽故 | 幫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pu | poh/puh |
详细解释
dǒu
名词
(1) (象形。有柄。说文叙,俗谓人持十为斗。本义:十升)
(2) 同本义
斗,十升也。——《说文》
角斗甬。——《礼记·月令》
扫除十斗归,一一以叶自彰。——邯郸淳《笑林》
(3) 又如:斗斛(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计容积的量器);斗米升珠(形容粮食短缺、米价奇高)
(4) 盛酒器
木瓢为斗。——《通俗文》
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大戴礼记·保傅》。
金樽清酒斗十千。——唐· 李白《行路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斗瓶(酒器);斗酒百篇(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能诗善饮,文思敏捷,气概豪迈)
(6) 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
(7) 形如斗状的器物 。如:烟斗,漏斗;斗文(剑鞘上的星纹图案);斗胸(胸部隆起如斗状)
(8) 旋转成圆形的斗形指纹的简称 。如:斗纹(交叉的斗形花纹)
(9) 指北斗七星
维北有斗。——《诗·小雅·大东》
日中见斗。——《易·丰》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淮南子·齐俗》
(10) 又如:斗箕(斗星和箕星);斗君(道家语。指北斗之神);斗斋(供奉斗星之处;亦指斗星神);斗魁(魁星。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斗杓(北斗七星形似勺,柄上的三颗星叫杓,斗杓指向东,时令交替)
(11) 容量单位。也作量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石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12) 星宿名 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南斗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赤壁赋》
形容词
(1) 比喻事物的微小 。如:斗筲之器(比喻器量狭小,才识浅薄);斗禄(微薄的俸禄);斗船(小船);斗锣(一种发音强烈的小锣,为戏曲或民间锣鼓乐的常用乐器)
(2) 比喻事物之大 。如:斗碗(大碗);斗大(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斗目(睁大眼睛)
(3) 陡峭。后作“陡”
成山斗入海。——《史记·封禅书》
二壁争高,斗耸相乱。——《水经注·谷水》
(4) 又如:斗健(峭拔刚健);斗辟(孤立而偏僻);斗峻(高且陡);斗峭(突兀);斗绝(陡峭险峻)
副词
(1) 陡然,突然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韩愈《答张十一功曹》
(2) 又如:斗顿(忽然);斗然(突然)
动词
(1) 通“抖”。抖动
珠缨炫转星宿摇。——白居易《骠国乐》
斗薮尘埃衣。——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
(2) 又如:斗叟(抖动;颤斗);斗薮(抖动;抖落)
(3) 另见
dòu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怒发对打形。本义:搏斗)
(2) 搏斗;引申为战斗
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说文》。按,争也。
二士对戟为鬥。——《古考经说》
鬥,遇也。——《说文》。按,相接之意。
投身大敌,与之扑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彼此错杂,纷纭拿斗,敌枪终不能发。
(4) 又如:拳斗;械斗;格斗(紧张激烈地搏斗);斗心(战斗的意志);斗臣(勇健善斗之士);钩心斗角(屋角由屋心伸出来,像与屋心钩在一起。各个屋角相对,像要相互搏斗。用此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5) 较量,竞赛
试与他虫斗。——《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斗口(斗嘴;开玩笑挑逗);斗靡夸多(说长道短。斗:争。靡:无;少);斗锦(争奇斗艳);斗花(以奇花相竞赛);斗香(以名香相竞赛);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的一种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斗茶(比赛茶的优劣);斗棋(奕棋争胜)
(7) 古代天文用语,星相击
十四载二月,荧惑,太白斗于毕、昂、井、鬼间,至四月乃伏。——《新唐书》
(8) 遇合;拼合 。如:斗榫;斗缝(拼接);斗阚(拼合镶嵌)
(9) 使动物斗 。如:斗鸡;斗蛐蛐儿;斗鸡走马;斗鸡走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10) 斗争,争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外连衡而斗诸侯。——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斗地主;斗宠(争夺受宠);斗辩(争斗;争吵)
(12) 玩,游戏 。如:斗棋;斗叶(玩纸牌);斗牌(玩骨牌、纸牌)
(13) 用同“逗”。逗引 。如:斗引(挑逗,逗引,勾引);斗谝(巧言逗引)
(14) 戏耍;喜乐 。如:斗叠(挑拨离间);斗牙拌嘴(耍嘴调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eu3 [梅县腔] deu3 [宝安腔] diu3 [东莞腔] deu3 deu5 [台湾四县腔] deu3 [客英字典] deu5 [沙头角腔] deu3 [客语拼音字汇] deu3 diu3 [陆丰腔] deu3
◎ 潮州话:dau2 dou3 da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斗 | 當口 | 端 | 侯 | 上聲 | 有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təu | tux/to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象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后隶变为“西”。本义:粟子,谷子)
(2) 同本义 今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叫“小米”。一种粗糙、抗旱、但不耐霜冻的一年生禾草( Setaria italica ),具有粗而重的长穗状花序,可作谷物、干草和饲料
粟,嘉谷实也。——《说文》
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旧唐书·食货志下》
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粟入(税粟的收入);粟粒(谷物的颗粒)
(4) 谷粒 。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明史·海瑞传》
(5) 又如:粟饭(糙米饭)
(6) 粮食的统称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汉· 贾谊《论积贮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李斯《谏逐客令》
(7) 又如:粟土(宜于种植谷物的土壤);粟陈贯朽(粟红贯朽);粟红贯朽(粮有余而腐坏,钱久不用,穿钱的绳子也乱了,比喻太平盛世,钱粮丰饶)
(8) 颗粒如粟状的东西,比喻微小 。如:粟文(粟米状的花纹);粟金(粟状的小颗金粒);粟眉(用黛细点眉);粟粒(粟粒状之物);粟错(像粟那样细小的差错)
(9) 小疙瘩,因寒冷在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 。如:粟栗(悚惧时肌肤起颗粒)
(10) 俸禄 。如:粟秩(俸禄。古时以粟米支俸,故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uk7 [海陆丰腔] siuk7 [陆丰腔] siuk7 [台湾四县腔] siuk7 [客英字典] siuk7 [沙头角腔] siuk7 [梅县腔] si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xiug5 [宝安腔] si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粟 | 相玉 | 心 | 燭 | 入聲 | 沃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sĭwok | syuk/siv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