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号

fēng hào [ feng hao]
繁体 封號
注音 ㄈㄥ ㄏㄠˋ

词语释义

古时帝王封授的爵号或称号。

借指人们给予的称号。

词语解释

  1. 古时帝王封授的爵号或称号。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 汉王 赐 宽 封号 共德君 。” 司马贞 索隐:“谓美号耳,非地邑。”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帝女封号,皆沿习 汉 唐 。初封则有美号称‘公主’,出降则封‘某国公主’。” 明 高明 《琵琶记·书馆悲逢》:“做你的媳妇呵,应须有封号,金花紫誥。”

  2. 借指人们给予的称号。

    郁达夫 《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今年带了儿女,去( 青岛 )住了一个夏天,才觉‘东方第一良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帝王封授的爵号或称号。

《史记·傅靳蒯成列传》:“汉王赐宽封号共德君。”
司马贞索隐:“谓美号耳,非地邑。”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帝女封号,皆沿习汉唐。初封则有美号称‘公主’,出降则封‘某国公主’。”
明高明《琵琶记·书馆悲逢》:“做你的媳妇呵,应须有封号,金花紫誥。”

⒉ 借指人们给予的称号。

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今年带了儿女,去( 青岛 )住了一个夏天,才觉‘东方第一良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

封号的国语词典

封赐的爵号。

封号的网络释义

封号 (中国封建社会给人的称谓)

  • 封号是帝王、君主加封、赐予的称号。在中国,封号最迟自周朝开始,直至清王朝伴随整个中国封建及帝制社会的始终;在欧洲,封号自封建时代开始到现在的君主立宪国家一直存在;“封号”与“分封”一样,很大一部分体现在“爵位”的赐封。
  • 封号 (汉语词语)

  • 1.古时帝王封授的爵号或称号。2.借指人们给予的称号。
  • 封号造句

    可惜对于王子来说,封号赋予他特权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义务。
    这一封号不要紧,当周的全部的车费和奖励全没了,也就是白辛苦。
    隋末唐初,突厥势力异常庞大,各路诸侯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刘武周等,甚至李渊都北面称臣,接受可汗的封号。
    帝辛乃帝乙之三子,封号寿王,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曾深得帝乙欢心,立为太子。
    她已经证实自己将接受贵族封号。
    溥仪称他为皇阿娘,封号从妃子升到贵妃,再到皇太妃。
    潘迎紫因为保养得宜的青春容颜,被媒体誉为“不老妖精”、“不老小龙女”等封号。
    而我气不过开了个挂连一分钟都没撑过就掉线被封号?
    点击儿童将会立刻因为不当行为而被封号。
    爹,这两个,你夸过漂亮想要她们侍候的丫头,现在儿子我送给你,一个叫宛儿,一个叫妙儿,儿子我连她俩的封号都帮你想好了,宛嫔,妙嫔。天下归元。
    历史上,黑龙潭曾两面三刀次被皇帝敕加“龙神”封号,使黑龙潭名列中国名泉之列。
    吉姆伙计,我是上天封号的战士。
    道教奉“赵公元帅”为财神,其像黑面浓须,骑坐黑虎;相传其人姓赵,号公明,秦时得道于终南山,封号为“正一玄坛元帅”。
    老头本就不是好脾气的人,不然也不会被人称为怒目金刚,烈火剑圣了,他的剑圣封号不仅仅因为他修炼的是烈火斗气,更因为他年轻时嫉恶如仇,性烈如火。
    樱若是韶王府上唯一的郡主,又得当今圣上亲赐封号“韵淑”,身份自然是矜贵。
    既然母后喜欢,那就赐正二品贵姬吧!封号良。
    预备军将由国王直接领导,将接受军方的统一培训和指导,将正常获得军饷和军帖,将正常获得军衔和封号。
    公侯伯子男是我们中国的分封等级,当时还没有“男爵”,所以楚国得到的是最末的封号。
    曾经有个老玩家这样的形容“炸线天天有,复制满天飞,吸怪到处是,反盾不封号”,这就足以说明冒险岛的乌烟瘴气。
    长发、短裤、墨镜,戴耳环,扭腰摆臀唱着“姑娘的酒窝,笑笑”等歪歌……这就是当年的高凌风,一个享有“青蛙王子”封号的神话艺人。

    汉字详情

    fēng [feng]
    部首: 307
    笔画: 9
    五笔: FFF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GDI
    四角: 44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 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 郭说为是, 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2) 同本义

    所封封域。——《周礼·春官·保章氏》

    田有封洫。——《左传·襄公三十年》

    使田有封洫。——《吕氏春秋·乐成》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 又如:封内,封外(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或外);封守(边防;封疆);封界,封略(疆界;边境);封洫(区分田界的水沟);封畔(国界)

    (4) 坟堆;土堆

    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土堆或形状像坟的堆积物

    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管子》

    (6) 国土,土地

    土地之大,封内千里。——《荀子》

    (7) 泛指书信

    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

    (8) 封建主义的简称

    (9) 封山,山名 。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南

    (10) 姓

    动词

    (1) 分封土地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宋· 苏洵《六国论》

    故太公望封于 营丘。——《史记· 货殖列传序》

    (2) 又如:封国(封土立国);封爵(封土授爵);封赋(受封田地的赋税);封邑(赐给领地以为食邑)

    (3) 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也叫封

    安緼王即位,封公子为 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 广昌伯。—— 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4) 又如:分封(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为坛,分封诸侯则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为分封土地的表示);封名(封爵赐姓);封拜(赐爵授官);封侯(封拜侯爵)

    (5) 堆土植树为界;培土

    将何以封矣。——《国语·楚语下》

    于是封之,崇四尺。——《礼记·檀弓下》

    开阡陌封疆。——《史记·商君书》

    (6) 又如:封植(封土植树);封树(堆土植树以固疆界);封表(堆土以作标记);封殖(壅土培育)

    (7) 古代帝王打胜仗筑土坛以祭天也叫封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堆土筑坟

    封王子比干之墓。——《礼记》

    (9) 用加盖印章的纸条贴在门、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开启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0) 又如:封押(缄封签押);封包(封缄);封册(封缄玉册);封志(封识,封记);封检(加盖印记的封口)。又指用密封物或结扎物把容器弄严,防止空气流通。如:把酱菜坛子封好

    (11) 界限,局限

    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徐光启《甘薯疏序》

    民族者,非封于汉属而已。—— 章炳麟《复仇是非论》

    (12) 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3) 又如:封贮(封存,贮藏);封藏;封锢(严密关锁);封关(封锁关口);封灵(盖棺)

    (14) 用新加燃料或其他物质把火盖住 。如:炉子封了吗?

    形容词

    (1) 高

    登封泰山,降坐明堂。——《汉书》

    (2) 大 。如:封豕(大猪);封豕长蛇(大猪和长蛇。喻大恶元凶);封羊(一种大羊);封兽(古指大象)

    英文翻译

    letter, envelope; feudal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ung1 [客英字典] fung1 [宝安腔] fung1 [梅县腔] fung1 [陆丰腔] fung1 [沙头角腔] fung1 [客语拼音字汇] fung1 [海陆丰腔] fung1 [东莞腔] fung1 g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府容平聲開口三等pyung/pivng
    hào,háo [hao]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GN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MVS
    四角: 60027

    详细解释

    háo

    动词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hào

    动词

    (1) 扬言有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名词

    (1) 名位;名称;称谓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量词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háo

    英文翻译

    mark, sign; symbol; nu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hou6
    ◎ 潮州话:ho7 h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倒去聲開口一等ɣɑughauh/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