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寻章摘句
(1) 读书只摘记现成词句。比喻局限于套用现成的词句、章法,缺乏创造性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成语辨析
章;不能写作“张”。
成语用法
寻章摘句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搜求、摘取片断辞句。指读书或写作只注意文字的推求。
引《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注引《吴书》:“﹝孙权﹞志存经略,虽有餘閒,博览书传歷史,藉採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唐李贺《南园》诗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掛玉弓。”
清姚世钧《饶州舟次独酌醉后放歌》:“寻章摘句守矩矱,廋辞谜语工雕搜。”
吴晗《学习集·谈读书》:“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经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
寻章摘句的国语词典
读书时只知摘录漂亮词句,而不深入研究。《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也作「摘句寻章」。
寻章摘句的网络释义
寻章摘句
反义词
寻章摘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动词
(1) 寻找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3) 探究;研究;推求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4)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5) 用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6)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7) 继续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8)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9) 讨伐,派兵去镇压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10) 追逐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
(11)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12) 通“燖”。用热水脱毛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副词
(1) 经常,时常 。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2) 顷刻,不久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介词
(1) 沿着,顺着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2)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章 | 諸良 | 章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cjang/tjang | tɕĭa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啻(
)声。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2) 同本义
摘,摭果树实也。——《说文》
摘,取也。——《广雅》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新唐书·承天皇帝传》
以摘之。——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摘而藏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又如:摘胆剜心(形容杀人者的凶残);摘肩儿(摘下肩上的担子);摘青(谓果实等未成熟即采摘);摘瓜抱蔓(喻一扫而空);摘桃子(比喻坐享其成);摘棉花;摘苹果
(4) 除去,去掉
过了三天再不去,叫人来摘门下瓦。——《儒林外史》
(5) 又如:把灯泡摘下来;摘帽(脱下帽子);摘头(除去头上首饰);摘不开(摆脱不了)
(6) 摘录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唐· 李贺《南国》
(7) 又如:摘句(摘录文章诗歌之句);摘钞(择要抄录);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 调拨 。如:摘那(调拨);摘拨(调派)
(9) 〈方〉∶借 。如:摘了几个钱救急;摘钱(因急用而临时告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ag5 [沙头角腔] zak7 [客英字典] zak7 [宝安腔] zak7 [梅县腔] zak7 [海陆丰腔] zak7 [台湾四县腔] zak7 [东莞腔] zak7 [陆丰腔] dit7
◎ 潮州话:d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摘 | 陟革 | 知 | 麥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耕 | 梗 | trek/ta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