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垒

duì lěi [dui lei]
繁体 對壘
注音 ㄉㄨㄟˋ ㄌㄟ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对垒 duìlěi

(1) 指两军相持,也用于下棋、赛球等

两国乒乓球队的双方名将对垒,打得十分精采
stand facing each other,ready for battle;be pitted against each other

词语解释

  1. 两军相持;交战。

    《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 ﹞数挑战,帝不出……与之对垒百餘日。”《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今北军之来,三年於兹,行省统军马二三十万,未尝对垒。”

  2. 泛指双方竞争;相匹敌。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 山谷 翁作 司马文正公 輓词, 后山 作 南丰 先生輓词, 水心 作 高孝 两朝輓词,皆超軼絶尘,诚可对垒。” 明 康海 《斗鹌鹑·春游南山》词:“胜日寻芳,词人对垒。”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 卫万 《吴宫怨》……高华响亮,可与 王勃 《滕王阁》诗对垒。”

引证解释

⒈ 两军相持;交战。

《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不出……与之对垒百餘日。”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今北军之来,三年於兹,行省统军马二三十万,未尝对垒。”

⒉ 泛指双方竞争;相匹敌。

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山谷翁作司马文正公輓词, 后山作南丰先生輓词, 水心作高孝两朝輓词,皆超軼絶尘,诚可对垒。”
明康海《斗鹌鹑·春游南山》词:“胜日寻芳,词人对垒。”
明胡应麟《诗薮·古体下》:“卫万《吴宫怨》……高华响亮,可与王勃《滕王阁》诗对垒。”

对垒的国语词典

两军互相对峙。

对垒的网络释义

对垒

  • 对垒,汉语词汇。
  • 释义:指两军相持,也用于下棋、赛球体育比赛等。
  • 对垒,西夏兵器
  • 拼音:duì lěi
  • 对垒造句

    两军对垒,旗鼓相当,胜负难以预料。
    两军对垒时,最怕草木皆兵。
    我们年轻的围棋选手与韩国九段老将进行了一场精彩对垒。
    眼前涉及海丝特白兰自身权利的这件事,虽然一方面是广大公众,另一方面是只以自然的同情为后盾的弧身女人,双方众寡悬殊,难以对垒,但她还是忧心仲仲地从她那孤零零的小茅屋中出发去力争了。
    恩师言道,江湖剑客或刀客对垒,一定要勇加智,智勇双全才能无往而不胜,勇而无谋岂能胜出,尔等要切记了!
    朱温驻军的同州与王重荣河中军对垒,河中军兵多,朱温兵少,打过几仗朱温渐渐支持不住。
    行至城中,遇上蒋济回援的军队,两军对垒,王双挺枪跃马,左右突刺,杀的魏军人仰马翻。
    建行、新暨阳集团对垒连环局。
    柳少阳见方天禄思虑如此,唯恐师父积劳成疾,想了想正色道“师父,从前两军对垒,远攻之器械不过弓弩石车。
    接下来,曼联队将在足总杯客场与曼城队对垒,吉凶难卜。
    他在对垒切尔西时表现的很出色,他的传球变得非常好。他甚至传出了几脚远程换边球。
    清朝与太平天国双方对垒斗杀,战乱经年,兵连祸结,人心惶恐,社会动荡迷乱,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严重的危机感,越是觉得无法把握时局动向和个人命运,便越要诉诸异己的神秘力量。
    原来濮阳城门内与张辽对垒的曹纯见到张辽威风凛凛杀到,心下已然大惧,却咬起牙关,正要上前死战。
    范遥青竹刻臂搁上题诗白钳蟹壳墨牙黄,一旦交锋必俱伤,何若画中长对垒,全须全尾两虫王。
    他拥有高空球优势,并且扛得住身体对抗,尤其是和斯巴达队的高中锋奎乌克对垒,不过整晚基叔都很好地搞掂了这个威胁人物。
    世界杯里品人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知冷暖,酸;一踢成名万人拥戴荣誉高,甜;不慎失误千夫所指口难辩,苦;两军对垒舍我其谁见分晓,辣。
    要知高手间对垒,但凡到了以内力绝活相拼之时,最忌失去主动,那矮胖子眼见将功行圆满,一但爆发,若无准备,后果不堪设想。
    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刺刀见红的情景?两军对垒、阵营分明、急死我活的时候才要刺刀见红,这表明一种绝对不能调和的矛盾。
    无论是对具体事件的直觉反应,还是在理念层面上的立场言说,与此相关的争论都呈现出激烈的分歧甚至攻击,公众意识在此出现了两极化的对垒。
    实用派和理论派似乎在首都扎营对垒了。

    汉字详情

    duì [dui]
    部首: 307
    笔画: 5
    五笔: CFY
    五行:
    仓颉: EDI
    四角: 74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丵”( 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2) 同本义

    对,答也。——《广韵》

    听言则对。——《诗·大雅·桑柔》

    叶公问 孔子于 子路, 子路不对。——《论语·述而》

    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

    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孟子·梁惠王下》

    冠者对。——《仪礼·士冠礼》。注:“应也。”

    对曰:“非礼也敢辞。”——《仪礼·曲礼》。注:“答问也。”

    操唤 杨修问之, 修以鸡肋之意对。——《三国演义》

    (3) 又如:无言以对;对当(对答;安排);对嘴(争辩;争吵);对理(讲理;对证);对番(对证后理曲);对状(受审问时答述案情);对日(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

    (4) 两者相对;面对

    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对食(面对食物;古时宫人相约为夫妇,称为对食);对枰(下棋);对峙(相对峙立);对酒(面对着酒。饮酒);对酌(相对饮酒);对月(向月);对向(应对趋走);对床(两人对床而卧);对棋(相对下棋);对扬(面君奏对)

    (6) 相当;相配

    帝作邦作对。——《诗·大雅·皇矣》。注:“配也。”

    木大而茎叶格对。——《吕氏春秋·审时》。注:“等也。”

    (7) 又如:对头亲(门当户对的亲事);对头(适当的婚配;配偶;冤家;仇敌);对时对景(正符合当时的情景、场合);对合(利息和本钱相等);对越(配称);对坎儿(双方情况正好符合);对治(相匹敌)

    (8) 核对,比照着检查

    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沈括《梦溪笔谈》

    (9) 又如:对读(校对);对笔迹;对数字;对理(对质);对保(出具书面保证后,向保证人核对以证明保证属实的一种手续)

    (10) 搀和 。如:这酒是对了水的

    (11) 对待,以特定方式待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韩非子·初见秦》

    (12) 又如:他对我不错

    (13) 平分成两份 。如:对股劈;对开;对分

    (14) 扬;显扬;指扬威

    以对于天下。——《诗·大雅·皇矣》

    对扬以辟之。——《礼记·祭统》

    (15) 婚娶 。如:对亲;对值(男女订为婚姻)

    (16) 抵押

    我们围着庄子的这几块地,年终不是有二百多银子的租子吗?就把这个对给他,合他说明白了,按月计利,不论年份,银到归赎。——《儿女英雄传》

    (17) 较量,为争夺优势或胜利而激烈斗争 。如:对仗(交战)

    (18) 拼,冒生命危险去做 。如:对副(收拾;杀掉);对命(拼命;偿命)

    (19) 朝着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20) 又如:斜边对直角;弧对圆心角

    (21) 对人无愧,不辜负 。如:对得起,对得住;对不过(对不起);对不住(对不起。对人有愧)

    名词

    (1) 配偶

    择对不嫁,至年三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

    (2) 对手,敌对者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对儿(对手;对头)

    (4) 对策,一种反措施,用以反对、抑制或抵消另一种措施、办法或手段 。如:对子(办法)

    (5) 对子,对偶的词句;又指对联 。如:喜对;五言对;对笔(写对联的一种笔);对儿(对联)

    (6) 姓

    形容词

    (1) 意见、判断或程序上正确 。如:他拒绝这一建议很对;你说得对,先生;意见很对;数目不对;猜对了;对,就这么办

    (2) 相互;两人在一起 。如:对谈;对饮;对掌(共同掌管);对理(共同审理);对食(共同进餐)

    量词

    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 。如: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一对杯子;一对柜子;一对伙伴

    介词

    (1) 朝,向——用作虚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如:对他的父亲谈及此事;对你的牙是凉了点;对耕作的危害;对财产的权利

    (2) 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 。如:对任何人不怀恶意

    英文翻译

    correct, right; facing, opposed

    方言集汇

    ◎ 粤语:deoi3

    宋本广韵

    lěi [lei]
    部首: 334
    笔画: 9
    五笔: CCC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IIG
    四角: 23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2) 同本义

    垒,军壁也。——《说文》

    四郊多垒。——《礼记·曲礼上》

    营军之垒舍。——《周礼·夏官·量人》

    因垒而降。——《左传·僖公十九年》

    摩垒而还。——《左传·宣公十二年》

    于城内更筑坚垒。——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故垒西边。——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又如:垒培(军营中的围墙等防御工事);垒尉(官名。掌理警卫营堡、缉捕盗贼的武官);垒和(军营的大门);垒口(营垒的入口);垒舍(犹营房);深沟高垒;两军对垒

    (4) 棒球内场的一个垒 。如:在第一垒被杀出局

    动词

    (1) 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

    请深垒固军。——《左传·文公十二年》

    (2) 又如:垒城(筑垒近大城叫垒城);垒垒(相叠重沓的样子);垒断(堵截住);垒块(积石。比喻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垒垒(一堆一堆地丛列着);垒堆(堆积;拥挤)

    (3) 通“纍”。捆绑

    甲不解壘,兵不解翳。——《管子·小匡》

    氐羌之虏也。不憂其壘也。——《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

    rampart, military wall

    方言集汇

    ◎ 粤语:leo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委支A合上聲合口三等支Alyex/lveelĭ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