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清 代官吏有过失交部议罚,轻者叫做“察议”。
《清会典·吏部八·孝功清吏司》:“有参奏、有陈请,轻曰察议,重曰议处,又重曰严加议处。”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约束之,羈縻之,朝廷一二品之大臣,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諭不絶於邸钞。”
引证解释
⒈ 清代官吏有过失交部议罚,轻者叫做“察议”。
引《清会典·吏部八·孝功清吏司》:“有参奏、有陈请,轻曰察议,重曰议处,又重曰严加议处。”
清龚自珍《明良论四》:“约束之,羈縻之,朝廷一二品之大臣,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諭不絶於邸钞。”
察议的网络释义
察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2) 同本义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
(4)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通常指过失较轻者)
(6)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7)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8)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视之可察 。——《淮南子·说林》。注:“别也。”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新语·道基》
(9) 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乃察举吾弟。——《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察臣孝廉。——晋· 李密《陈情表》
(10) 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选拔)
形容词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t7 [台湾四县腔] cat7 [梅县腔] cat7 [海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cad5 [陆丰腔] cat7 [客英字典] cat7 [宝安腔] cat7 [东莞腔] ca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方言集汇◎ 粤语:ji5 ji6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