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察言观色
(1) 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其心意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成语辨析
察;不能写作“查”。
成语用法
察言观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揣度对方的心思。
引证解释
⒈ 观察言语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引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三国志·吴志·滕胤传》“﹝滕胤﹞徙吴都、会稽,所在见称” 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胤每听辞讼,断罪法,察言观色,务尽情理。”
《元典章·刑部二·鞫狱》:“事既到路,推官应须先自细看文卷,披详词理,察言观色,庶得其情。”
梁斌《红旗谱》十八:“越是坏家伙们,心眼越灵,他们会察言观色。”
察言观色的国语词典
观察人的言语神情而窥知对方心意。
察言观色的网络释义
察言观色 (线装书局出版的作者:唐强勇书籍)
察言观色 (成语释义)
察言观色的翻译
察言观色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2) 同本义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
(4)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通常指过失较轻者)
(6)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7)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8)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视之可察 。——《淮南子·说林》。注:“别也。”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新语·道基》
(9) 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乃察举吾弟。——《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察臣孝廉。——晋· 李密《陈情表》
(10) 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选拔)
形容词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t7 [台湾四县腔] cat7 [梅县腔] cat7 [海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cad5 [陆丰腔] cat7 [客英字典] cat7 [宝安腔] cat7 [东莞腔] ca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详细解释guān动词 (1) (形声。从见,雚( )声。本义:仔细看)(2) 同本义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词 (1) 容饰,外观 。如:观美(外观美好) (2) 景象,情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4)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如:世界观;人生观;乐观;悲观;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5) 另见 guàn名词 (1)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观谓之阙。——《尔雅·释宫》郭璞注:“ 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 出游于观之上。——《礼记·礼运》 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后汉书·班固传·典引》 (2) 又如:观阙(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观魏(即观阙) (3) 台榭 宫室不观,舟车不饰。——《左传·哀公元年》 大王见臣列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观台(台榭);观榭(亭台楼榭);观阁(亭台楼阁) (5) 鸟名。通“鹳” 。如:观雀(鹳和雀);观讳(鸟名) (6) 京观 。如:筑观(建筑京观) (7) 道教的庙宇 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道士十四。——《新唐书·李叔明传》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 刘禹锡《戏赠看花君子》 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白云观;观寺(寺观);观宇(道观佛寺);观阙(指庙宇) (9) 古国名 。如:观国(在今顿丘卫县) (10) 通“鹳”。雚雀鸟 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寓言》 (11) 姓。春秋楚有观射父 (12) 另见 英文翻译see, observe, view; appearance
方言集汇◎ 粤语:gun1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sè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 同本义
色,颜气也。——《说文》
五气五色。——《周礼·疾医》
其色必寿。——《素问·三部九侯论》
形体色理以目异。——《荀子·正名》
载色载笑。——《诗·鲁颂·泮水》
(3) 又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史记·商君列传》
故以声声怖之。——《资治通鉴》
(4) 又如:面色(脸上的气色);色喜(脸上显出欢喜之色);色笑(开颜欢笑);色沮(脸色露出沮丧的样子);色变振恐(恐惧得脸上变色);色庄(容貌庄重严肃);色智(表现在容色上的才智);喜形于色
(5) 颜色
五色令人目盲。——《老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宋· 沈括《梦溪笔谈》
(6) 又如:色衣(色服。除黑白二色以外的各种艳色衣服);色丝(彩色绸缎);色彩(彩色绸缎);古色古香
(7) 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绝色佳人;声色;色阵(指冶艳女子聚集之所);国色(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
(9) 色欲,好色 。如:色荒(过度沉迷于女色);色胆包天(好色之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色授(用神色传递内心的感情。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色长(妓院的男老板;教坊司乐工的头目);色中饿鬼(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10) 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空色皆寂灭。——陈子昂《感遇》
(11) 又如:色身(佛家语。色,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即所谓物质。肉身,即有形血肉之身;自四大(地、水、火、风)、五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而成,故称色身);色即是空(佛家语。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内在真实性)都是空无所有)
(12) 外表 。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13) 种类 。如:清一色;色色俱全;各色人等;色别(按种类分别);色额(种类、数量);色类(种类;类别)
(14) 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吏部预选者甚多, 恺即不授官,皆注色而遣。——《北史》
(15) 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他这银子是九五兑九七色的。——《儒林外史》
(16) 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君占体,大夫占色。——《周礼》
(17) 风景;景观
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宋· 姜夔《扬州慢》
(18) 又如:满园春色;湖光山色
(19) 质量 。如:足色;成色;增色;减色;音色
(20) 天色
夜色语声绝。——杜甫《石壕史》
(21) 又如:月色
动词
(1) 生气;变脸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2) 又如:色作(作色,改变脸色);色勃(骤然变色。发怒的样子);色动(脸色改变)
(3) 惊惧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公羊传》
(4) 另见
shǎi
名词
(1) 颜色 ——用于某些口语。如:掉色;退色;永不变色
(2) 色子(即骰子) 。赌具,小立方体,一般用骨头制成,六面分刻一、二、三、四、五、六点。如:色数(色子;骰子)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et7 [陆丰腔] set7 [台湾四县腔] set7 [客英字典] set7 [沙头角腔] siet7 [梅县腔] set7 [客语拼音字汇] sed5 [东莞腔] sek7 [宝安腔] s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色 | 所力 | 生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蒸 | 曾 | srik/shok | ʃĭə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