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战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官职名。
三国 吴 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 交阯 调孔爵、大猪。” 裴松之 注:“察战, 吴 官名号,今 扬都 有 察战巷 。”《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 石头 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 张布 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 韦昭 、 盛冲 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 交阯 反乱,是其咎也。”一说“察战”为人名。 清 沉涛 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 沉涛 《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引证解释
⒈ 官职名。 三国吴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一说“察战”为人名。 清沉涛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沉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引《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交阯调孔爵、大猪。”
裴松之注:“察战, 吴官名号,今扬都有察战巷。”
《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 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张布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韦昭、盛冲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交阯反乱,是其咎也。”
察战的网络释义
察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2) 同本义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
(4)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通常指过失较轻者)
(6)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7)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8)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视之可察 。——《淮南子·说林》。注:“别也。”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新语·道基》
(9) 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乃察举吾弟。——《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察臣孝廉。——晋· 李密《陈情表》
(10) 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选拔)
形容词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t7 [台湾四县腔] cat7 [梅县腔] cat7 [海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cad5 [陆丰腔] cat7 [客英字典] cat7 [宝安腔] cat7 [东莞腔] ca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 (2) 同本义 战,斗也。——《说文》 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 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 脱我战时袍。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 (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 龙战于野。——《易·坤》 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 (6) 后作“颤”。发抖 战栗,惧也。——《尔雅·释诂》 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 使民战栗。——《论语·八佾》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 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 名词 (1) 战争;战事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 (3) 姓 英文翻译war, fighting, battle
方言集汇◎ 粤语:zin3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