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悉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侦察知悉。
邹鲁 《丁未镇南关之役》:“总理行踪,时为 清 侦探所察悉,报告 清 吏后, 清 廷与 法国 政府交涉,逼令出境,总理於是赴 星加坡 。”
引证解释
⒈ 侦察知悉。
引邹鲁《丁未镇南关之役》:“总理行踪,时为清侦探所察悉,报告清吏后, 清廷与法国政府交涉,逼令出境,总理於是赴星加坡。”
察悉的网络释义
察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祭声。本义:观察;仔细看)(2) 同本义
察,复审也。——《说文》
览察草木。——《楚辞·离骚》
纤微皆审谓之察。——贾谊《道术》
察其所以然。——《吕氏春秋·本味》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觉察(发觉,看出来)
(4) 明察,知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故察己则可以人。——《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通常指过失较轻者)
(6) 调查;考察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吕氏春秋·察传》
(7) 又如:察勘(实地调查);察访(详细调查)
(8) 分辨
观物弗之察矣。——《礼记·礼器》。注:“犹分辨也。”
视之可察 。——《淮南子·说林》。注:“别也。”
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新语·道基》
(9) 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
乃察举吾弟。——《史记·刺客传》。索隐:“犹选之也。”
察臣孝廉。——晋· 李密《陈情表》
(10) 又如:察举(选举,选拔);察廉(举廉);察选(察举。选拔)
形容词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at7 [台湾四县腔] cat7 [梅县腔] cat7 [海陆丰腔] cat7 [客语拼音字汇] cad5 [陆丰腔] cat7 [客英字典] cat7 [宝安腔] cat7 [东莞腔] ca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采。采( ),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本义:详尽) 同本义悉,详尽也。——《说文》 悉,尽也。——《尔雅》 占不悉。——《史记·平准书》。索隐:“尽也。” 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张释之传》 至孅至悉。——汉· 贾谊《论积贮疏》 词不悉心。——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纤悉(详细;详尽);详悉(详细而全面);悉数(一一列举) 副词 (1) 全都,全部 悉如外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悉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 又如:悉知底里(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悉皆(全都);悉备(齐备) 动词 (1) 详尽地叙述 书不能悉意。——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2) 详尽的知道,了解 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南朝梁· 萧统《文选》序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欣悉(高兴地详尽了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熟悉(知道得很清楚);来函敬悉;探悉;惊悉;详悉(详细知道) (4) 尽其所有 以公之与民已悉矣。——《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谓尽其力也。” 悉浮以沿江。——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5) 又如:悉锐(尽其全部精锐);悉甲(尽其甲兵);悉索(尽其所有;搜括) 英文翻译know, learn about,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粤语:sik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xid5 [宝安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海陆丰腔] sit7 [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东莞腔] sit7 [陆丰腔] sit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五質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