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成语用法
寝丘之志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参见“寝丘”。
引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寝丘之志的国语词典
寝丘,春秋时楚封邑,在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土地薄瘠,人多不取。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肥美的封地,而应请受贫瘠的寝丘,以保长久。典出《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后指与世无争,随分知足。
寝丘之志的网络释义
寝丘之志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侵声。本义:睡觉)
(2) 同本义
寢,卧也。——《说文》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宰于昼寝。——《论语·公冶长》
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
暮寝而思之。——《战国策·齐策》
元济尚寝。——《资治通鉴·唐纪》
寝必重褥。——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既同寝。——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寝不成寐(睡不着。形容心事重);寝不安席(睡觉不能安予枕席。形容心事重);寝卧(睡眠息止);寝床(睡觉用的床);寝息(睡卧休息);寝衾(泛指睡眠所用之衣物);寝宿(睡卧宿息);寝饭(睡觉和吃饭);寝兴(睡下和起床);寝膳(寝食);寝燕(亦作“寝宴”。睡卧与休息)
(4) 卧
成子高寝疾, 庆遗于请曰:“子之病革矣。”——《礼记·檀弓》
(5) 又如:寝石(卧石,横躺着的石头);寝伏(卧伏);寝兕(卧着的独角犀。常画于帝王车轮上以壮威);寝病(卧病);寝疾(卧病);寝床(躺卧在床上)
(6) 搁置 。如:寝格(搁置;阻碍);寝遏(搁置;阻止);寝阁;寝置(犹搁置)
(7) 停止 。如:寝谋(停止谋划,停止施行计划);寝罢(废除;停止);寝废(停止;废弃;废除)
(8) 平息 。如:寝兵(息兵;停止战争);寝事(息事、完事)
(9) 罢免 。如:寝免(罢免;免去);寝停(停罢。免职);寝夺(罢免;免除)
名词
(1) 寝室、卧室
无东西厢有室曰寝。——《尔雅·释宫》
然后适小寝。——《礼记·玉藻》
(2) 又如:寝户(寝门。内室的门);寝所(犹寝室,住所);寝幄(卧室内的帷帐);寝殿(帝王的寝宫,卧室);寝斋;寝庐(住房)
(3) 君王的宫室
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周礼·官人》
(4) 宗庙中藏祖先衣冠的后殿
寝成孔安。——《诗·商颂·殷武》
(5) 帝王陵园中的正殿
执爵于太寝。——《礼记·月令》
(6) 又如:寝阙(陵墓);寝殿(陵墓的正殿);寝堂(帝王陵墓的正殿);寝陵(帝王的陵墓)
形容词
(1) 丑陋
不以鄙陋寝容。——《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貌寝陋,不能远视。——《新唐书·郑注传》
貌甚寝。——清· 魏禧《大铁椎传》
武安者,貌寝。——《史记·魏其安侯传》。 韦昭曰:“短小也,丑恶也。”
(2) 又如:寝小(丑陋矮小);寝陋( 容貌丑陋);寝侻;寝容(容貌丑陋)
副词
逐渐 。如:寝坏(逐渐废弃;逐渐败坏);寝繁(逐渐繁多);寝饿(越来越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兼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本义: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2) 同本义
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说文》
小陵曰丘。——《广雅·释丘》
丘中有麦。——《诗·王风·丘中有麻》
丘中有李。
是降丘宅土。——《书·禹贡》
北陵坟衍。——《周礼·大司徒》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性本爱丘山。——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从小丘西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苫蔽成丘。——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荒丘(沙丘;丘坡);丘林(山林);丘岳(山岳)
(4) 泛指山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登介丘。——《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山也。”
三丘。——《后汉书·张衡传》
(5) 又如:丘坂(山坡);丘林(山林);丘岳(山岳);丘阜(山丘;土山)
(6) 坟墓
亦何面复上先人之丘墓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尧葬济阴,丘垅皆小。——《汉书·楚元王传》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文选·佚名·古诗十九首》
(7) 又如:丘垄(祖先的坟茔;坟墓);丘木(植于墓地以庇兆域的树木);丘封(泛指坟墓);丘冢(坟墓);丘陇(坟墓)
(8) 废墟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楚辞·屈原·九章·哀郢》
(9) 又如:丘垅(废墟,荒地);丘井(荒丘、枯井。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10) 荒凉的乡里 。如:丘里(乡里);丘落(村落);丘园(家园;乡村);丘樊(园圃;乡村)
(11) 通“区”。地域
是故得乎丘民。——《孟子·尽心下》
四邑为丘。——《周礼·地官·小司徒》
(12) 姓
形容词
(1) 空;寡
高祖微时,时其丘嫂食。——《汉书·楚元王传》
(2) 又如:丘城(空城);丘荒(空旷;荒凉);丘虚(空虚的意思);丘亭(空亭)
(3) 通“巨”。大
乡丘老不通。——《管子·侈靡》
时时过其丘嫂。——《汉书·楚元王传》
量词
(1) 〈方〉∶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
一丘之乔。——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三丘秧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u1 [宝安腔] hiu1 [海陆丰腔] kiu1 hiu1 [客语拼音字汇] hiu1 kiu1 [梅县腔] kiu1 hiu1 [东莞腔] hiu1 [客英字典] hiu1 kiu1 [台湾四县腔] kiu1 hiu1
◎ 潮州话:kiu1 (khi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丘 | 去鳩 | 溪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khiu/qiou | kʰĭə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之 | 止而 | 章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tɕĭə | cji/tj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词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词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宝安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客英字典] zhi5 [陆丰腔] zhi5 [沙头角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海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志 | 職吏 | 章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tɕĭə | cjih/tji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