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捷径。
宋 梅尧臣 《依韵和丁元珍见寄》:“世间忘坦涂,尽欲求密径。”
引证解释
⒈ 犹捷径。
引宋梅尧臣《依韵和丁元珍见寄》:“世间忘坦涂,尽欲求密径。”
密径的网络释义
密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山,宓(
)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形容词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动词
(1) 接近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 。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mi1 mid6 [东莞腔] mit8 [客英字典] met8 mit8 [台湾四县腔] mit8 mi1 met8 [沙头角腔] mit8 [宝安腔] mit8 [海陆丰腔] mit8 mi1 me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密 | 美畢 | 明 | 質B開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眞B | 臻 | mit/myt | mĭĕ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表示与道路有关,巠声。本义:步行小路)(2) 同本义
径,步道也。——《说文》
径,小道也。——《字林》
艮为径路。——《易·说卦》
审端径术。——《礼记·月令》
送丧不由径。——《礼记·曲礼》
行不由径。——《论语》
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径。——《庄子·徐无鬼》
夫惟捷径以窘步。——《离骚》
三径就荒。——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径云俱黑。——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径术(径路与沟洫);径路(小路);径逾(本意是逾越堤渠而走。引申为不走正道);径行(小路与大道);径界(小路);径畛(田间道路)
(4) 泛指道路
塞徯径。——《礼记·月令》。注:“徯径,禽兽之道也。”
皋兰被径兮路斯渐。——《楚辞·招魂》
(5) 又如:径要(必经之要道;要领,精义)
(6) 途径;门路 。如:径路(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径途(途径;门径)
(7) 直径
员径八尺。——《后汉书·张衡传》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8) 又如:径中(指中径,内经);径寸(圆的直径为一寸);径轮(南北的长度,直径);径寸心(寸心。心在胸中占径寸之地,故称)
(9) 在赛跑道上进行的运动(如赛跑或跨栏的比赛项目) 。如:径赛
副词
(1) 径直;直接
肃径迎之。——《资治通鉴》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径造袁所。——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一直上门来。径,一直,径直。造,到,往。)——《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径捷(直接,便当);径启(直接了当地陈述、启禀);径取(直接出兵夺取);径行(直行,任性而行)
(3) 特地,特意
径差潘美…前来聘请赴京授职。—— 罗贯中《风云会》
(4) 通“竟”。即,就
不过一斗,径醉矣。——《史记·滑稽列传》
动词
(1) 取道
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
(2) 经过
昔赵衰以壶飱从,径,馁而弗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 郦道元《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