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告

mì gào [ mi gao]
注音 ㄇ一ˋ ㄍㄠˋ

词语释义

1.秘密地报告;秘密地告诉。 2.秘密地告发。 3.不让人知道的告发信。

词语解释

  1. 秘密地报告;秘密地告诉。

    《后汉书·皇甫规传》:“会友人 上郡 太守 王旻 丧还, 规 縞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 并州 刺史 胡芳 ,言 规 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求藏见怪》:“适 秋岳 来探病,其怪隐匿床下瓶内,家人密告之。”

  2. 秘密地告发。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三九章:“尤其是一想起 刘栓儿 密告 周世忠 那件事, 古佩雄 抑制不住地怒火升腾起来。”

  3. 不让人知道的告发信。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 么吵吵 的第二个儿子,因为缓役了四次,又从不出半文钱壮丁费,好多人讲闲话了;加之,新县长又宣布了要整顿‘役政’,于是他就赶紧上了封密告,而在三天前被兵役科捉进城了。”

引证解释

⒈ 秘密地报告;秘密地告诉。

《后汉书·皇甫规传》:“会友人上郡太守王旻丧还, 规縞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求藏见怪》:“适秋岳来探病,其怪隐匿床下瓶内,家人密告之。”

⒉ 秘密地告发。

管桦《将军河》第一部第三九章:“尤其是一想起刘栓儿密告周世忠那件事, 古佩雄抑制不住地怒火升腾起来。”

⒊ 不让人知道的告发信。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么吵吵的第二个儿子,因为缓役了四次,又从不出半文钱壮丁费,好多人讲闲话了;加之,新县长又宣布了要整顿‘役政’,于是他就赶紧上了封密告,而在三天前被兵役科捉进城了。”

密告的国语词典

暗中告密。

密告的网络释义

密告

  • 【词语】:密告
  • 【注音】:mì gào
  • 【释义】:秘密地报告;秘密地告诉。
  • 密告的翻译

    英语: to report secretly, to tip off
    法语: signaler secrètement

    密告造句

    有一次,周兴被人密告伙同丘神绩谋反。
    红军宁可死也不把机密告诉敌人。
    没办法,只好向警方密告他的住处,然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暗语把藏匿金币的地方找出来。
    那该死的罗林,要不是他背叛了我们,将机密告知了雷震帝国,他们岂敢攻打我们。
    王威密告琮曰“将军既降,玄德又走,曹操必懈弛无备。
    我们做朋友的时间还太短,现在把这类秘密告诉你为时太早。更何况吐露秘密这种活儿也不是我的强项。
    永远不要把你的秘密告诉任何人,如果,你真的把它当成一个秘密的话。
    迫不得已传音入密告之上官岚“无论如何也要阻截昋,不能让他再向我靠近一步,若是他得逞,全军溃败即在眼前。
    备移坐密告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已久,备不度德量力,欲为天下声明大义;只恨智浅术短,迄无所成。
    拖雷妃唆鲁禾帖尼,还道贵由汗与拔都有隙,久停西域,必有他图,遂遣心腹密告拔都,令他善自为备。
    如果不想让你的敌人得知你的秘密,就不要把秘密告诉你的朋友。富兰克林。
    她们要么不理你,一旦要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她们会爽快而干脆得像剥花生,一不小心,噼里哗啦就剥了一大堆。
    唯恐惹祸上身,主管赶紧把制作一半的笔录草稿揉作一团,丢在字纸篓里,诚惶诚恐遭上级怪罪,更遑论有胆子敢去跟蒋经国密告孝文打架的事情了。
    “密告者”说盖世太保不满意仅用酷刑来榨取信息。
    我克制不住只得把秘密告诉了他。
    范文轩敢将这机密告知两人,说明必然有事要他们去办。
    天帝扫视了一众仙尊,而后又将眼光放到了回光镜里,静静的看着云天深思了许久,断然说道“好,就依墓茫所见,我这就去将这个埋藏了三千年的秘密告诉云天。
    不要忘记这个笑容哦!如果修行结束的时候,你还能那样笑的话,之前跟你说过的!我会把我的秘密告诉你的!
    至于华仲要知乌兰城虚实,本头领确实不知,这般大事唯有王密楚进等人方才知之甚小,就是你等现在去王宫密告我收受钱财之事,我还是不知乌兰城中虚实。
    一日三人正在密谋,被下人听见,逐密告李儒,李儒眉头顿时扭作一团,怒喝道“此等小人,方乃我西凉祸根。

    汉字详情

    [mi]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NT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PHU
    四角: 30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山,宓( )声。本义:形状象堂屋的山)

    (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形容词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 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动词

    (1) 接近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 。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英文翻译

    dense, thick, close; intimate

    方言集汇

    ◎ 粤语:mat6
    ◎ 客家话:[梅县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mi1 mid6 [东莞腔] mit8 [客英字典] met8 mit8 [台湾四县腔] mit8 mi1 met8 [沙头角腔] mit8 [宝安腔] mit8 [海陆丰腔] mit8 mi1 m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美畢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mit/mytmĭĕt
    gào [gao]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TF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GR
    四角: 24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名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形容词

    通“皓”( hào)。光亮,洁白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英文翻译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u3 guk1
    ◎ 客家话:[梅县腔] gau5 [台湾四县腔] go5 gau5 guk7 [客英字典] gau5 kwuk7 [东莞腔] gau5 [海陆丰腔] go5 gau5 guk7 [宝安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4 go4 [陆丰腔] go5
    ◎ 潮州话:gao3(kàu) go3(kò)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到去聲開口一等kauh/kawkɑu

    密告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