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召

xuān zhào [ xuan zhao]
注音 ㄒㄨㄢ ㄓㄠˋ

词语释义

谓帝王召见臣下。

词语解释

  1. 谓帝王召见臣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明 冯惟敏 《朝元歌·闲情》曲:“百年长啸,谁承望九重宣召?”《红楼梦》第八三回:“昨日奉过旨意,宣召亲丁四人,进里头探问。”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一种永远是春光明媚,等待皇帝宣召的世界里。”

引证解释

⒈ 谓帝王召见臣下。

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明冯惟敏《朝元歌·闲情》曲:“百年长啸,谁承望九重宣召?”
《红楼梦》第八三回:“昨日奉过旨意,宣召亲丁四人,进里头探问。”
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一种永远是春光明媚,等待皇帝宣召的世界里。”

宣召的国语词典

帝王召见臣民。

宣召的网络释义

宣召

  • 宣召,汉语词语,
  • 拼音:xuān zhào
  • 意思是帝王召见臣下。
  • 宣召造句

    大臣们听到太监的紧急宣召,急忙赶到宫中,皇上已经“龙驭上宾”了。
    皇上御笔朱批岂容你胡乱猜疑?身为朝廷重臣言语无状,有失体统,你自今日起不必再进宫来,回府闭门思过,等候宣召吧!
    次早,脱却孝衣,换了彩服,一个个红袍乌帽,一个个紫绶金章,在那朝门外等候宣召。
    当晚,董宣召见水丘岑,在书房里详谈,果然不错,文韬武略都还说得过去。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在后宫广纳男宠,冯小宝便被宣召进宫,赐他姓薛,改名叫薛怀义,夜夜同枕共眠不在话下。
    信帝知道如何分轻重,也懒得去追究太子的御前失仪,抬手示意让内侍前去宣召。

    汉字详情

    xuān [xuan]
    部首: 322
    笔画: 9
    五笔: PGJ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MAM
    四角: 301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宀( mián),亘( xuán)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

    (2) 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宫室名

    宣,天子宣室也。——《说文》。按,当训大室也。与宽略同。

    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淮南子·本经》。注:“宣室,殷宫名,一曰狱也。”

    受釐坐宣室。——《汉书·孝文纪》。注:“未央前正室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3) 帝王的诏书

    黄宣去把团营押。——汤显祖《紫钗记》

    (4) 宣纸的简称

    尝至琉璃厂购玉版宣,以瓜子金抵其值。——《清朝野史大观》

    (5) 通“瑄”。璧玉

    璧大六寸,谓之宣。——《尔雅·释器》。注:“《汉书》所云瑄玉是也。”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宣璧。——《双剑誃吉金文选·诅楚文》

    (6) 地名。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县

    (7) 明代宣府镇 ,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旧宣化市)

    (8) 云南宣威的简称 。如:宣腿

    (9) 姓

    动词

    (1) 宣布。宣读

    日宣三德。——《书·皋谟》。传:“布也。”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水经注·江水》

    肃宣 权旨。——《资治通鉴》

    (2) 又如:宣麻(宣谕任命将相的诏书。引申为朝廷任命);宣名(高声通报姓名);宣牌(宋,元时朝廷授给各级官吏以证明其官职身分的铜牌;也指宋代负责速递文书的吏员所带的木牌凭证,刻有吏员姓名和职务)

    (3) 放掉;漏掉

    节宣其气。——《左传·昭公元年》。注:“散也。”

    (4) 又如:宣腾(宣泄,膨胀)

    (5) 宣扬;宣传,广泛传播

    宣其德行。——《国语·晋语》

    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宣坛(僧、道为演说教义进行法事活动所设的讲台);宣和(显示;弘扬);宣猷赞化(宣道弘法,赞美教化)

    (7) 传达,多用于传达帝王的诏命

    国王准奏,叫宣,把妖宣至金阶。——《西游记》

    (8) 又如:宣令(传达帝王的命令);宣命(传达皇帝的诏命);宣制(宣布帝王的诏命)

    (9) 抒写;表白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国语》

    (10) 又如:宣情(发抒情感);宣陶(抒发陶写)

    (11) 诵读 。如:宣卷(讲唱佛曲);宣讲;宣疏(诵读祝祷文);宣科(念诵);宣译(宣讲并翻译)

    (12) 通,疏通

    宣汾、 洮,障大泽。——《左传·昭公元年》

    (13) 又如:宣发(疏导发散)

    (14) 明白;了解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形容词

    (1) 质地松软 。如:这个馒头真宣

    (2) 宽大,空敞

    用而不匮,广而不宣。——《左传》

    (3) 骄;骄奢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诗·小雅·鸿雁》

    (4) 明白的;明亮的 。如:宣华(鲜明的花色);宣燎(明亮的火炬);宣章(昭明,显彰)

    (5) 宽舒。如:宣展(舒畅;舒展);宽散(宽舒而松弛)

    (6) 周遍;普遍

    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汉书》

    (7) 又如:宣备(尽备,完备);宣饮(遍饮);宣游(遍游,周游);宣省(遍察);宣洽(普遍沾溉)

    英文翻译

    declare, announce, proclaim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n1 [宝安腔] sen1 [梅县腔] sien1 [东莞腔] sen1 [客英字典] sien1 [台湾四县腔] sien1 sien2 [海陆丰腔] sien1 sien2 [客语拼音字汇] xian1 [陆丰腔] si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須緣仙A合平聲合口三等仙Asĭwɛnsyen/sven
    zhào,shào [zhao,shao]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VK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HR
    四角: 176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2) 召唤。用言语叫人来

    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说文》

    召,呼也。——《广雅·释诂二》

    召有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赵御吏。

    大府召视儿。——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亦召供奉。——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3) 又如:召呼(呼唤;通知;交代);召致(使之至;唤来)

    (4) 招致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劝学》

    召武受辞。——《汉书·李广苏建传》

    收召后学。——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召闹取怒。

    (5) 又如:召引(招引;引导);召幸(被招致或宠爱的人);召取(导致;引来)

    (6) 邀请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淮南子·脩务》。注:“召,犹请也。”

    令召客者酒酣。——《吕氏春秋·分职》

    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吕氏春秋》

    (7) 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 右北平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

    召三老。——《史记·陈涉世家》

    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传》

    卒不召。——《明史》

    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

    (8) 感化和召唤

    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文心雕龙》

    (9) 召集

    召令徒属。——《史记·陈涉世家》

    悉召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召诸贵人。——《汉书·李广苏建传》

    召会武官。

    (10) 另见 shào

    英文翻译

    imperial decree; summon

    方言集汇

    ◎ 粤语:siu6 zi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eu5 cheu5 [宝安腔] zau1 [沙头角腔] zau1 [东莞腔] zau1 [梅县腔] zhau5 [台湾四县腔] seu5 ceu5 [客英字典] chau5 shau5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ceu4 jio4 sau4 seu4 [陆丰腔] shau5
    ◎ 潮州话:diou6/diao6 <姓>siou6/siao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五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直照宵B去聲開口三等宵Bdrieuh/dyewɖʰĭɛ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