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光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周宣王 和 东汉 光武帝 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唐 杜甫 《北征》诗:“不闻 夏 殷 衰,中自诛 褒 妲 。 周 汉 获再兴, 宣 光 果明哲。” 仇兆鳌 注:“ 周宣 、 汉光 皆中兴主。” 元 李士瞻 《始予发京师时已闻河南平章公克服济南》诗:“调度敢烦廊庙计,畴咨仍藉相臣功。 宣 光 接武扬先烈, 方 虎 联勋振古风。”
西晋 洛阳 宫殿名。
《艺文类聚》卷六二引《洛阳宫殿簿》:“ 明光 、 徽音 …… 宣光 、 嘉福 、 百福 、 芙蓉 、 九华 。”原注:“并殿名。”
借指京都的宫殿。
宋 苏轼 《和三舍人省上》诗:“明朝冠盖蔚相望,共扈翠輦朝 宣光 。”参阅 李洁萍 《中国古代都城概况·西晋都城》附图。
引证解释
⒈ 周宣王和东汉光武帝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唐杜甫《北征》诗:“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引周汉获再兴, 宣光果明哲。”
仇兆鳌注:“周宣、汉光皆中兴主。”
元李士瞻《始予发京师时已闻河南平章公克服济南》诗:“调度敢烦廊庙计,畴咨仍藉相臣功。 宣光接武扬先烈, 方虎联勋振古风。”
⒉ 西晋洛阳宫殿名。
引《艺文类聚》卷六二引《洛阳宫殿簿》:“明光、徽音 …… 宣光、嘉福、百福、芙蓉、九华。”
原注:“并殿名。”
⒊ 借指京都的宫殿。参阅李洁萍《中国古代都城概况·西晋都城》附图。
引宋苏轼《和三舍人省上》诗:“明朝冠盖蔚相望,共扈翠輦朝宣光。”
宣光的网络释义
宣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宀(
),亘( )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2) 古代帝王的大室,古宫室名
宣,天子宣室也。——《说文》。按,当训大室也。与宽略同。
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淮南子·本经》。注:“宣室,殷宫名,一曰狱也。”
受釐坐宣室。——《汉书·孝文纪》。注:“未央前正室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3) 帝王的诏书
黄宣去把团营押。——汤显祖《紫钗记》
(4) 宣纸的简称
尝至琉璃厂购玉版宣,以瓜子金抵其值。——《清朝野史大观》
(5) 通“瑄”。璧玉
璧大六寸,谓之宣。——《尔雅·释器》。注:“《汉书》所云瑄玉是也。”
有秦嗣王敢用吉玉宣璧。——《双剑誃吉金文选·诅楚文》
(6) 地名。古州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宣城县
(7) 明代宣府镇 ,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旧宣化市)
(8) 云南宣威的简称 。如:宣腿
(9) 姓
动词
(1) 宣布。宣读
日宣三德。——《书·皋谟》。传:“布也。”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水经注·江水》
肃宣 权旨。——《资治通鉴》
(2) 又如:宣麻(宣谕任命将相的诏书。引申为朝廷任命);宣名(高声通报姓名);宣牌(宋,元时朝廷授给各级官吏以证明其官职身分的铜牌;也指宋代负责速递文书的吏员所带的木牌凭证,刻有吏员姓名和职务)
(3) 放掉;漏掉
节宣其气。——《左传·昭公元年》。注:“散也。”
(4) 又如:宣腾(宣泄,膨胀)
(5) 宣扬;宣传,广泛传播
宣其德行。——《国语·晋语》
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宣坛(僧、道为演说教义进行法事活动所设的讲台);宣和(显示;弘扬);宣猷赞化(宣道弘法,赞美教化)
(7) 传达,多用于传达帝王的诏命
国王准奏,叫宣,把妖宣至金阶。——《西游记》
(8) 又如:宣令(传达帝王的命令);宣命(传达皇帝的诏命);宣制(宣布帝王的诏命)
(9) 抒写;表白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国语》
(10) 又如:宣情(发抒情感);宣陶(抒发陶写)
(11) 诵读 。如:宣卷(讲唱佛曲);宣讲;宣疏(诵读祝祷文);宣科(念诵);宣译(宣讲并翻译)
(12) 通,疏通
宣汾、 洮,障大泽。——《左传·昭公元年》
(13) 又如:宣发(疏导发散)
(14) 明白;了解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形容词
(1) 质地松软 。如:这个馒头真宣
(2) 宽大,空敞
用而不匮,广而不宣。——《左传》
(3) 骄;骄奢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诗·小雅·鸿雁》
(4) 明白的;明亮的 。如:宣华(鲜明的花色);宣燎(明亮的火炬);宣章(昭明,显彰)
(5) 宽舒。如:宣展(舒畅;舒展);宽散(宽舒而松弛)
(6) 周遍;普遍
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汉书》
(7) 又如:宣备(尽备,完备);宣饮(遍饮);宣游(遍游,周游);宣省(遍察);宣洽(普遍沾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en1 [宝安腔] sen1 [梅县腔] sien1 [东莞腔] sen1 [客英字典] sien1 [台湾四县腔] sien1 sien2 [海陆丰腔] sien1 sien2 [客语拼音字汇] xian1 [陆丰腔] si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宣 | 須緣 | 心 | 仙A合 | 平聲 | 先 | 合口三等 | 山 | 仙A | sĭwɛn | syen/sv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2) 同本义
光,明也。——《说文》
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释名·释天》
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歌·云中君》
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淮南子·俶真》
日月淑清而扬光。——《淮南子·本经》
国之光。——《易·观》
夜未央,庭燎之光。——《诗·小雅·庭燎》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
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光明之耀也。——《国语·晋语》
容光必照焉。——《孟子》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阳光;灯光;反光(反射的光线);色光(带颜色的光);晨光(清晨的太阳光);曙光(清晨的日光);光晃(光芒闪烁)
(4) 色泽;光彩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蛾脸不舒,中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丝光;油光(光亮润泽);光色(光彩色泽);砑光
(6) 荣耀;昭著
邦家之光。——《诗·齐风·南山有台》
连我脸色都无光了。——《儒林外史》
士之处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唐· 韩愈《原毁》
(7) 又如:为国争光;沾光;光宠(光荣;增光);光国(为国争光);光天(光辉达于天下);光隆(光辉隆盛);光烂(光辉明亮);光晶(光辉);光赫(光辉显赫)
(8) 光阴,时光
始屏忧以愉思,乐兹情于寸光。——南朝宋· 鲍照《观漏赋》
(9) 又如:寸光(短暂的光阴);光阴荏苒(时光一天一天地逝去。荏苒:渐渐过去);光景如梭(光阴如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拈指(阳光在弹指间逝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0) 景色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1) 又如:风光;山光
(12) 恩慧;好处 。如:叨光;沾光;借光
(13) 特指日、月、星辰等天体 。如:光岳(天地。光:星辰。岳:河山)
(14) 称人来访的敬词
四位老先生,今日光顾小园,老夫有何德能?——明· 桑绍良《独乐园司马入桐》
形容词
(1) 光明,明亮
宝剑直千金,被服光且鲜。——三国蜀· 曹植《名都篇》
(2) 又如:光净(明亮洁净);光朗朗(光亮);光眼(大而有神的眼);光灯(明亮的灯火);光润(光亮润泽)
(3) 光滑
白沙青石光无泥。——唐· 杜甫《中丞严公雨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
(4) 又如:这种纸很光;磨光;光出律(光滑);光碌碌(光圆滚动的样子);光圆(光滑圆溜);光油油(光滑明亮)
(5) 裸露
光头圆脑作僧看。——宋· 郑清之《咏茄》
(6) 又如:光出溜(光秃);光塌塌(光秃秃的样子);光板板(平而裸露的)
(7) 空,净尽 。如:当光;赔光;输光;吃光;光鞑剌(方言。空荡荡;空旷无物)
(8) 通“广”(
)。广大,宽阔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尧典》
昔武王克 商,光有天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9) 又如:地光(地域广大)
动词
(1) 照耀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书·洛诰》
(2) 又如:光烛(照耀)
(3) 增辉,发扬光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
(4) 又如:光宗耀祖;光国(为国争光);光德(显扬有德之人);光价(显扬其身价);光演(光大延续);光昌(显扬昌盛);光前(光大前人的功业)
副词
仅仅,单 。如:不光为我,也是为他;要为集体着想,不能光考虑个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g1 [海陆丰腔] gong1 [梅县腔] gwong1 [东莞腔] gong1 [客语拼音字汇] gong1 guong1 [台湾四县腔] gong1 [客英字典] kwong1 [宝安腔] gong1 [陆丰腔] g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光 | 古黃 | 見 | 唐合 | 平聲 | 陽 | 合口一等 | 宕 | 唐 | kuɑŋ | ku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