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

bǎo dǐng [ bao ding]
繁体 寶鼎
注音 ㄅㄠˇ ㄉ一ㄥˇ

词语释义

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末帝孙皓的第三个年号,共计4年。 宝鼎四年九月改元为建衡元年。

词语解释

  1. 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大盂鼎》:“ 盂 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 南公 宝鼎。”《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获宝鼎,迎日推筴。”《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 汉 ,乃 汉 宝,非 周 宝也。”《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 眉州 鼎皇山 下 江水 中得宝鼎。”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百年归 汉 室,锦帆终古似 隋 家。”

  2. 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清 陈维崧 《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颺起,细煎花乳翻白。”

  3. 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大盂鼎》:“盂用对王休,用乍(作)且(祖) 南公宝鼎。”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
《汉书·吾丘寿王传》:“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
《旧唐书·玄宗纪上》:“丁未眉州鼎皇山下江水中得宝鼎。”
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诗:“宝鼎百年归汉室,锦帆终古似隋家。”

⒉ 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清陈维崧《百字令·雨窗怀松之南水》词:“宝鼎香焦,画廊花瘦,阮又无心摘;茶烟颺起,细煎花乳翻白。”

⒊ 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程善之《春日杂感》诗:“宝鼎炼神药,不如手中巵。”

宝鼎的国语词典

原为古代的炊器,后作为政权的象征,故称为「宝鼎」。

宝鼎的网络释义

宝鼎 (武术家宝鼎)

  • 宝鼎,字显庭,亦称宝显庭。精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内功十三段,善擒拿和摔跌快跤。
  • 年轻时为晚清武举人,后弃武科举之途而专攻武术,以保镖、卖艺为生,走四海,遍访名师,先后拜十余大师学武,从安大庆习终南形意。着书《内功十三段图说》、《形意拳谱》。今其徒林暄先生将其手抄真本奉献出版。《内功十三段图说》为宝鼎显廷公纵横武林数十载的内功绝学,内含宝鼎公亲书手迹当代书画名家仰山、椠佣、张善孖手抄内功诀要、手绘图谱,为当今武林界至高的无上的武学至秘,文物书画界的国之重宝,历无数惊险,隐于陋室八十余年。
  • 宝鼎造句

    莫问言不由衷,其实他对医药比对武艺和法术感兴趣,但他不想承情拿到宝鼎。
    宝鼎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这一瞬间,他仿佛又回到了穿越时空的霎那,灵魂被黑暗所吞噬,巨大的恐惧让他魂飞魄丧,身躯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宝鼎沦伊谷,瑶台成古丘。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
    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习常玩故,不能将顺其美,惜哉!吴改元宝鼎。
    整个宝鼎古朴凝重,气势宏大,非常雄伟。
    宝鼎寺周围尽是千姿百态的石头,俗称小石林。
    宝鼎园鼎湖山宝鼎园是鼎湖山近年开发的一个新亮点。
    漫天风云起涌翻滚之间,那一只青光大手趁湖中妖物不备,轻而易举的就破开漫天妖云封锁,把大禹宝鼎抓在手里。
    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
    宝鼎的槛车在两百名旅贲的看护下,紧随大军之后。
    在那皇城里,香焚宝鼎,紫雾漾漾,玉楼金殿,贝阙珠宫,便如天宫之景。
    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在科技与一炉。
    丁未,眉州鼎皇山下江水中得宝鼎。
    所有围栏均是雕花刻镂之形,行道数丈之隔便燃点着檀香宝鼎,香气怡人。
    山顶有湖,四时不竭,山中庆云寺,高僧云集,群峰叠翠、浓荫蔽日,宝鼎园下的蝴蝶谷探险之旅刺激好玩,九龙宝鼎气势恢宏,飞龙潭水一泻千里。
    顺昌逆亡!弑神诛魔!叶凡手握绝世宝鼎,力压乱世群雄,探古墓,战神龙,闯魔域,抢古塔,坐拥天下美女,笑瞰芸芸众生。
    少年从母学画,曾拜李瑞清门下,喜爱武术,跟其弟张大千师从心意拳大师宝鼎习心意拳及内功十三段。
    范时泽待戈什哈将九只玉鼎均包好重新放进锦盒,又憋着嗓子对着台下大声说道方才各位父老所见即是九龙宝鼎,鼎上所刻九字,即是喻我中华九州。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

    汉字详情

    bǎo [bao]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GY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MGI
    四角: 3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会意。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本义:珍宝)

    (2) 同本义

    宝,珍也。——《说文》

    稼穑维宝。——《诗·大雅·桑柔》

    以作尔宝。——《诗·大雅·崧高》

    宝玉者,封圭也。——《谷梁传·定公八年》

    以其宝来奔。——《国语·鲁语》。注:“玉也。”

    怀其宝。——《论语》

    和氏壁天下人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珠宝;宝函(宝匣);珍宝(珠玉宝石等);宝肆(出售珍宝的店铺);宝冕(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宝钏(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镯);宝钗(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4) 珍贵的东西

    轻敌几丧吾宝。——《老子》。注:“身也。”

    啬其大宝。——《吕氏春秋·先已》。注:“身也。”

    正得秋而万宝成。——《庄子·庚桑楚》

    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献宝;财宝;传家宝;文房四宝

    (6) 印信符玺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红楼梦》

    (7) 又如:宝札(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私人书信的敬辞);宝符(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

    (8) 对小孩儿亲爱的称呼 。如:我的小宝

    (9) 一种赌具。方形,用牛角或硬木做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加赌博的人猜测宝上所指的方向下注

    开宝,你们有胆子没有?—— 老舍《骆驼祥子》

    (10) 货币 。如:通宝;元宝

    (11) 姓

    动词

    (1) 珍爱,珍视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韩非子·解老》

    (2) 又如:宝身(珍惜身躯);宝重(珍惜重视);宝惜(珍惜)

    (3) 珍藏 。如:宝录,宝蓄(珍藏)

    形容词

    (1) 珍贵的,宝贵的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李斯《谏逐客书》

    (2) 又如:宝刀(珍贵的战刀);宝玉(珍贵的玉);宝书(宝籍。珍贵的书籍)

    (3) 贵重的;由于其美丽、稀有或硬度而在商业上具有极高价值的 。如:宝衣(贵重的衣服);宝床(贵重的坐具或卧具)

    (4) 敬词

    (5) 敬称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如:宝字(帝王、神仙所写的字);宝位(帝位)

    (6) 敬称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宝鼎(香炉);宝篆(形容香炉之烟缕缕曲折上升,状如篆文)

    (7) 敬称与道教有关的事物。如:宝忏(僧道祝祷时念诵的经文);宝诀(道教修炼的秘诀)

    (8) 敬称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如:宝斋;宝舟;宝号

    英文翻译

    treasure, jewel; precious, rar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o3 bau3 [台湾四县腔] bo3 bau3 [客英字典] bau3 bo3 [梅县腔] bau3
    ◎ 潮州话:bo2

    宋本广韵

    dǐng [ding]
    部首: 1201
    笔画: 12
    五笔: HND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VML
    四角: 22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 显贵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如: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英文翻译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方言集汇

    ◎ 粤语:d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一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挺青開上聲開口四等tengx/tenktie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