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比喻物得其用。卖,也用作“赠”。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一折:“先生何出此言?岂不闻‘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以先生之才,怕不进取功名,易如拾芥!”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却不道宝剑赠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小官有白金两锭,青衣一套,骏马一疋,荐书一封,送贤士去投託 荆王 刘表 。 刘表 见了小官的书呈,必然重用。” 明 高明 《琵琶记·两贤相遘》:“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夫人,妆奩衣服在此。”《痛史》第二三回:“这几味药……并不卖钱射利,只求得一位英雄有道之士,便双手奉赠与他。唉!常言道:‘説话赠与知音,良马赠与将军,宝剑赠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
引证解释
⒈ 比喻物得其用。卖,也用作“赠”。
引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先生何出此言?岂不闻‘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以先生之才,怕不进取功名,易如拾芥!”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却不道宝剑赠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小官有白金两锭,青衣一套,骏马一疋,荐书一封,送贤士去投託荆王刘表。刘表见了小官的书呈,必然重用。”
明高明《琵琶记·两贤相遘》:“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夫人,妆奩衣服在此。”
《痛史》第二三回:“这几味药……并不卖钱射利,只求得一位英雄有道之士,便双手奉赠与他。唉!常言道:‘説话赠与知音,良马赠与将军,宝剑赠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
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的网络释义
宝剑卖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房子里有贝和玉,表示家里藏有珍宝,会意。在西周金文里,又加上一个声符“缶”(古音与“宝”同)。本义:珍宝)
(2) 同本义
宝,珍也。——《说文》
稼穑维宝。——《诗·大雅·桑柔》
以作尔宝。——《诗·大雅·崧高》
宝玉者,封圭也。——《谷梁传·定公八年》
以其宝来奔。——《国语·鲁语》。注:“玉也。”
怀其宝。——《论语》
和氏壁天下人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珠宝;宝函(宝匣);珍宝(珠玉宝石等);宝肆(出售珍宝的店铺);宝冕(宝冠。用宝石装饰的帽子);宝钏(以金玉等制作的手镯);宝钗(首饰名。用金银珠宝制作的双股簪子)
(4) 珍贵的东西
轻敌几丧吾宝。——《老子》。注:“身也。”
啬其大宝。——《吕氏春秋·先已》。注:“身也。”
正得秋而万宝成。——《庄子·庚桑楚》
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献宝;财宝;传家宝;文房四宝
(6) 印信符玺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红楼梦》
(7) 又如:宝札(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私人书信的敬辞);宝符(朝廷用作信物的符节)
(8) 对小孩儿亲爱的称呼 。如:我的小宝
(9) 一种赌具。方形,用牛角或硬木做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加赌博的人猜测宝上所指的方向下注
开宝,你们有胆子没有?—— 老舍《骆驼祥子》
(10) 货币 。如:通宝;元宝
(11) 姓
动词
(1) 珍爱,珍视
吾有三宝,持而宝之。——《韩非子·解老》
(2) 又如:宝身(珍惜身躯);宝重(珍惜重视);宝惜(珍惜)
(3) 珍藏 。如:宝录,宝蓄(珍藏)
形容词
(1) 珍贵的,宝贵的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李斯《谏逐客书》
(2) 又如:宝刀(珍贵的战刀);宝玉(珍贵的玉);宝书(宝籍。珍贵的书籍)
(3) 贵重的;由于其美丽、稀有或硬度而在商业上具有极高价值的 。如:宝衣(贵重的衣服);宝床(贵重的坐具或卧具)
(4) 敬词
(5) 敬称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如:宝字(帝王、神仙所写的字);宝位(帝位)
(6) 敬称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宝鼎(香炉);宝篆(形容香炉之烟缕缕曲折上升,状如篆文)
(7) 敬称与道教有关的事物。如:宝忏(僧道祝祷时念诵的经文);宝诀(道教修炼的秘诀)
(8) 敬称与他人有关的人和事。如:宝斋;宝舟;宝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o3 bau3 [台湾四县腔] bo3 bau3 [客英字典] bau3 bo3 [梅县腔] bau3
◎ 潮州话:bo2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刀,佥(
)声。本义:古代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2) 同本义
劒,人所带兵也。——《说文》。注:“今之匕首。”
昔葛卢之山发而出金, 蚩尤受而制之为剑。——《管子》
负剑辟咡诏之。——《礼记·曲礼》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虞世南《从军行》
(3) 又如:剑锷(剑的锋刃);剑首(剑环。用玉或金属制成,上面镂刻有花纹);剑气(剑的光芒;比喻人的声望)
(4) 剑术 。如:剑士(剑术高明的人);剑仙(精于剑术的仙人)
动词
(1) 以剑杀人
剑斩虞常。——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有司马叔持者,白日于都市手剑父仇。—— 潘岳《马穫督诔序》
(2) 挟在胁下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出,从买。将收进的财物卖出。本义:以货物换钱。与“买”相对)
(2) 同本义
卖,出物货也。——《说文》。徐灏曰:“出物货曰‘卖’,购取曰‘买’,祗一声之轻重。与物美曰‘好’,好之曰‘好’,物丑曰‘恶’,恶之曰‘恶’同例。窃谓‘买、卖’本是一字,后以其声异,故从‘出’以别之。”
岁恶不入,请卖爵子。——贾谊《论积贮疏》
有卖果者。——明· 刘基《卖柑者言》
卖炭翁。——唐· 白居易《卖炭翁》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论贵粟疏》
(3) 又如:卖炭得钱;出卖(拿东西换钱);卖动(卖出去);卖缺(出卖官位);卖冰(天热时,贩卖冰水。引申指有利的时机或作事应掌握时机);卖婆(牙婆,以贩卖货物为生的妇女);卖婚(嫁娶时,多索财物作为聘金或嫁妆,有如买卖,故称卖婚);卖爵(买卖官爵);卖货(出售货物);卖春(卖娼;卖淫。指妇女出卖肉体);卖契(出售田产、货物等时立下的契约);卖妻鬻子(形容生活穷困,不能维持,而卖妻儿);卖文(写文章赚取酬劳)
(4) 背地里害人以利己;背叛
谄贵卖友。——《后汉书·李固传》
(5) 又如:卖放(接受贿赂而私自放走);卖阵(受敌方收买而于阵前佯败;接受贿赂而向人提供情况);卖交(背叛朋友。出卖朋友间的交情);卖邻(出卖邻邦);卖友求荣(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
(6) 炫耀
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看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红楼梦》
(7) 又如:卖口(夸口);卖才(卖弄才华;显才);卖舌(卖弄口舌。即以巧语炫世);卖膏药(比喻说大话、吹牛皮);卖富(夸富;摆阔气);卖风流(卖风情,指女子浓妆艳抹,卖弄姿色以诱人)
(8) 尽量使出来 。如:卖查梨(以花言巧语讨好或欺骗人);卖力气;卖力
(9) 给予 。如:卖倒(卖定的,不可赎回);卖人情(故意给人好处,使人感激自己)
(10) 〈方〉∶耍,扮 。如:卖解(江湖艺人玩耍的一种杂技,多由女子跑马献艺);卖嘴(耍嘴皮子);卖油嘴(犹言耍贫嘴);卖武(靠表演武术谋生);卖呆(装傻;发愣)
量词
旧时酒馆中称一整份菜为一卖
景兰江叫了一卖一钱二分银子的杂烩。——《儒林外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bhoi7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yú
(2) 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yǔ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名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介词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词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ù
动词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ji1
◎ 潮州话:e2 e6 e7 [潮阳]u2 u6 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與 | 余吕 | 以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jox/jvv | jĭ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 同本义
士,事也。——《说文》
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
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后汉书·仲长统传》
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周书》
是以为大夫卿士。——《书·牧誓》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曲礼》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 雨花台者,趾相错也。——《马伶传》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士子(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士夫(青年男子);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男儿相别三天,就应另眼相看,极言进步之速)
(4) 将领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士臣(将士)
(6) 兵士;武士
下军之士多从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驱中国士众这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资治通鉴》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国殇》
革车百乘,甲士千人。——《左传·成元年·三月作丘甲·注》
(7) 又如:士兵;士众(众士兵);上士;中士;下士
(8)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周礼·大司徒》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9)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0) 又如:士夫(士大夫);士田(古代卿、大夫、士及其子弟所领有的田地);士民(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阶层和普通读书人);士行(士大夫的操行);士论(士大夫的舆论、评论)
(11) 中国古代社会阶层的名称
(12) 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
荆州与国相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资治通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士庶(贵族和平民)
(14) 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15) 知识分子的通称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资治通鉴》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6) 又如:士子(对读书人的通称);士林(学术界;知识界);士品(读书人的品行);士风日漓(读书的风气一天天淡薄了);士流、名士;士农工商
(17) 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礼记》
(18) 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的人的美称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燕策》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遏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9) 又如∶志士、勇士、谋士、医士
(20) 卫兵,尤指将帅身旁的卫兵,特指中国象棋中的一个只能在将帅近旁活动的棋子 。如:将、士、相
动词
作官。通“仕”
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周礼·地官·载师》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荀子·大略》
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士。——《风俗通义·穷通》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i6 [梅县腔] se5 [东莞腔] su3 [客英字典] sii5 [宝安腔] su3 [沙头角腔] su5 [台湾四县腔] si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陆丰腔] si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士 | 鉏里 | 崇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dʒʰĭə | zrix/driio |
详细解释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2)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名词
(1) 美人的代称 。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动词
(1) 变红,呈现红色 。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米,从分,分亦声。本义:米细末。亦指谷类、豆类作物子实的细末)
(2) 同本义
粉,傅面者也。——《说文》
藻火粉米。——《书·益稷》。郑注:“粉米,白米也。”
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世说新语·汰侈》
(3) 妆饰用的白色粉末,亦有染成红色者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世说新语·容止》
(4) 又如:脂粉;粉面(傅粉的脸)
(5) 泛指细末状物质 。如:粉沸(粉末飞扬腾涌);粉节(带有白粉的竹节。亦借指竹)
(6) 用米、豆类或马铃薯等淀粉制成的食品,特指粉条或粉丝
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儒林外史》
(7) 又如:米粉;炒粉;凉粉;粉汤(粉丝汤);粉团(食品名。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犹今之麻团)
(8) 绘画用的颜料 。如:粉墨(绘画用的白粉与黑墨。泛指绘画颜料);粉绘(粉缋。彩色的图画)
动词
(1) 研成粉末;粉碎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释名》
(2) 又如:粉零麻碎(极言粉碎);粉骨捐躯(谓粉碎骨,献出生命)
(3) 涂饰;粉饰 。如:粉拂(粉扑。敷粉时用以蘸粉拍脸);粉堞(用白垩涂刷的女墙)
(4) 奖饰,称誉 。如:粉饰
形容词
(1) 白色的;带白色的;粉红色的
粉粳五十斛。——《红楼梦》
(2) 又如:粉粳(呈粉红色的粳米);粉巾(白色汗巾);粉白(形容女子面容白皙、姣好;亦形容洁白);粉色(白色;亦指粉红色。常用以形容有关艳情的事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n3 [客英字典] fun3 [台湾四县腔] fun3 [宝安腔] fun3 [沙头角腔] fun3 [梅县腔] fun3 [东莞腔] fun3 [陆丰腔] fun3 [客语拼音字汇] fu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粉 | 方吻 | 幫 | 文 | 上聲 | 吻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pĭuən | pyonx/piuu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曾声。从贝,表示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
(2) 同本义
赠,玩好相送也。——《说文》
何以赠之。——《诗·秦风·渭阳》
凡赠币无常。——《仪礼·既夕礼》。注:“玩好曰赠。”
赠禭所以送死也。——《荀子·大略》
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赠大珠四枚。——《汉书·李广苏建传》
歌以赠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赠谥美显。——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赠赆(赠送给远行人的路费);赠仪(赠送的礼物);赠策(赠物以表示心意);赠诗(互相酬答);赠我药石(比喻感谢别人以忠言规劝自己);转赠(把收到的礼物赠送给别人);捐赠(馈赠。赠送)
(4) 送走;逐去
以赠恶梦。——《周礼·春官·占梦》
(5) 又如:赠恨(向人诉说别离的遗憾心情);赠傩(古代送走疫鬼的一种仪式)
(6) 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子熙卒,遗戒不求赠谥。——《魏书·韩子熙传》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主传》
赠太子太保。——《明史》
(7) 又如:赠谥(帝王和大臣死后,依其生前功绩赐赠称号);赠公(帝王时代称官员已死的父亲为赠公);追赠(在人死后授予某种称号);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赠典(古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yú
(2) 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yǔ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名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介词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词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ù
动词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ji1
◎ 潮州话:e2 e6 e7 [潮阳]u2 u6 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與 | 余吕 | 以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jox/jvv | jĭo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人,圭(
)声。本义:美,美好)(2) 同本义
佳,善也。——《说文》
佳,大也,又,好也。——《广雅》
佳兵者不祥。——《老子》
佳丽人之所出也。——《战国策·中山策》
丽以佳只。——《楚辞·大招》
佳侠函光。——《汉书·外戚传》。注:“佳侠,犹佳丽。”
形夸骨佳。——《淮南子·脩务》
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说于目。——《淮南子·说林》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
秋菊有佳色。
每自矜风调,思得佳偶。——蒋防《霍小玉传》
作敲字佳。——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佳木秀而繁阴。——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佳者笼养。——《聊斋志异·促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一经品题,便作佳士。——李白《与韩荆州书》
(3) 又如:佳士(品学兼优的人);佳夕(良夜);佳器(美好的器物);佳口(美婢);佳侠(佳丽,美女);佳色(妍丽的颜色;美丽的色彩);佳冶(娇美妖冶);佳观
(4) 吉祥 。如:佳谶(吉利的预言);佳忏(吉祥的忏语);佳语(吉祥的话;好话);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a1 [梅县腔] ga1 [陆丰腔] ga1 [客英字典] ga1 [东莞腔] gai1 [客语拼音字汇] ga1 gai1 [海陆丰腔] ga1 [沙头角腔] ga1 [宝安腔] ga1
◎ 潮州话:gi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佳 | 古膎 | 見 | 佳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蟹 | 佳 | kai | kre/ka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代词
(1) 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形容词
人为,人造成的 。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ngin2 [沙头角腔] gnin2 [客英字典] ngin2 [海陆丰腔] ngi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n1 ngin2 [东莞腔] ngin2 [宝安腔] ngin2 [台湾四县腔] ngin2 [陆丰腔] gnin3
◎ 潮州话:nang5 (nâng) ring5 (jîng)[揭阳]rê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仁 | 如鄰 | 日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njin/r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