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鼎门

dìng dǐng mén [ ding ding men]
繁体 定鼎門
注音 ㄉ一ㄥˋ ㄉ一ㄥˇ ㄇㄣˊ

词语释义

唐代东都洛阳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定鼎门。

词语解释

  1. 唐 代东都 洛阳 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 定鼎门 。

    《旧唐书·武攸绪传》:“ 攸绪 应召至都,授太子宾客。寻请归 嵩山 ,制从之,令京官五品以上饯送于 定鼎门 外。” 唐 韩愈 《送郑十校理序》:“于其行日,分司吏与留守之从事,窃载酒肴,席 定鼎门 外,盛宾客以饯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文章》:“ 长寿 三年, 则天 徵天下铜五十万餘斤,铁三百三十餘万,钱二万七千贯,於 定鼎门 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 清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城……南面三门,正南曰 定鼎门 。”参见“ 鼎门 ”。

引证解释

⒈ 唐代东都洛阳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定鼎门。参见“鼎门”。

《旧唐书·武攸绪传》:“攸绪应召至都,授太子宾客。寻请归嵩山,制从之,令京官五品以上饯送于定鼎门外。”
唐韩愈《送郑十校理序》:“于其行日,分司吏与留守之从事,窃载酒肴,席定鼎门外,盛宾客以饯之。”
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长寿三年, 则天徵天下铜五十万餘斤,铁三百三十餘万,钱二万七千贯,於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题曰‘大周万国述德天枢’。”
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东京城……南面三门,正南曰定鼎门。”

定鼎门的网络释义

定鼎门

  • 定鼎门,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隋朝,是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上著名的建筑。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定鼎门内的街道称为“天街”。定鼎门为一门两阙格局,双阙与主城门楼呈一字型对称平行分布,门楼与阙台之间有飞廊连接,其门道的宽度和进深为隋唐两京郭门之最,这种“一字阙”的城门在隋唐两京考古中也是孤例。
  • 隋炀帝曾在定鼎门外设四方馆,东方称东夷使者,西方叫西戎使者,南方为南蛮使者,北方是北狄使者,各一人,用于接待各番国来使和处理互市、贸易事务。隋朝在这里还经常举办盛大的集会,向外国的君长和使节夸耀中国的富强。
  • 定鼎门取名于“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2] ”以及“成王定鼎于郏鄏”。史载周武王当年迁九鼎于洛阳,当时成周洛邑的南门之名即为定鼎门。
  • 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正式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中国古代延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城门。
  •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项目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汉字详情

    dìng [ding]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GH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YO
    四角: 3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宀( 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2)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定,安也。——《说文》

    靡所定处。——《诗·大雅·桑柔》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小雅·采薇》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以待阴阳之所定。——《礼记·月令》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3) 又如:定迭(定叠。安定,太平);定害(定搅,定虐。扰乱,扰害);定帖(稳定;安定);定昏(请晚安)

    (4) 镇静;宁静

    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李中《碧云集》

    (5) 又如:心神不定;入定(佛教徒闭眼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6) 固定

    我戎未定。——《诗·小雅·采薇》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定数(迷信者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里注定,称为定数);定止(固定的处所);定式(固定的样式);定所(固定的住所、居处)

    动词

    (1) 使安定

    以定王国。——《诗·小雅·六月》

    定身以行事。——《国语·晋语二》

    秦岁定。——《国语·晋语三》

    吾定而禄爵。——《国语·晋语九》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吕氏春秋·孝行》

    (2) 又如:定国(安定国家)

    (3) 平定

    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4) 又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 籍之力也。

    天下已定。——汉· 贾谊《过秦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 陆游《示儿》

    (5) 又如:定乱(平定祸乱)

    (6) 奠定

    臣观自古帝受定鼎,皆欲传之万代。——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高祖以圣武定鼎。——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7) 又如:定鼎(奠定国都;建立王朝);定功(建立功业);定业(奠定国家大业);定霸(奠定霸业)

    (8) 决定

    始欲作“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宋· 胡仔《苔溪渔隐丛话》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定方针;定法(决定法则);定见(作决定);定谋(决定谋略)

    (10) 确定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马迁《报任安书》

    割地定制。——汉· 贾谊《治安策》

    (11) 又如:一言为定;约定俗成;定名;定分(确定名分);定在(固定住处);定归(确定,定准)

    (12) 规定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13) 又如:定科(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定令(制定法令); 定法(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定例(制定条例);定拟(起草制定)

    (14) 约定签定,缔结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5) 又如:定婚(订立婚约)

    (16) 止;停止

    乱靡有定。——《诗·小雅·节南山》

    反而定三革。——《荀子·儒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 判定,断定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副词

    (1) 一定

    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定不得(没准头;说不定)

    (3) 到底;究竟

    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世说新语·言语》

    (4) 又如:定归(确定,定准)

    英文翻译

    decide, settle, fix

    方言集汇

    ◎ 粤语:deng6 ding6
    ◎ 客家话:[梅县腔] tin5 [台湾四县腔] tin5 [客语拼音字汇] tin4 [陆丰腔] tin6 [客英字典] tin5 [宝安腔] tin3 [沙头角腔] tin5 [海陆丰腔] tin6 [东莞腔] t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六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徑青開去聲開口四等dengh/denqdʰieŋ
    dǐng [ding]
    部首: 1201
    笔画: 12
    五笔: HND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UVML
    四角: 22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形容词

    (1) 显贵 。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如:鼎分(三分)

    动词

    变革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英文翻译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方言集汇

    ◎ 粤语:di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n3 den3 [客英字典] din3 [梅县腔] din3 [宝安腔] din3 [客语拼音字汇] din3 [陆丰腔] din3 [东莞腔] din3 [台湾四县腔] din3 d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一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挺青開上聲開口四等tengx/tenktieŋ
    mén [men]
    部首: 321
    笔画: 3
    五笔: UYHN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LIS
    四角: 370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4)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王城十二门。——《周礼·司门》注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洞门甚隘。——《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君竟日不出门。(竟:终)——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门籍(古时写有朝臣姓名年纪等,凭以出入宫门的门证);门不停宾(宾来即见,不须等候。言主人能礼贤下士);门状(家有丧事,将死者生卒年月及殡葬日期,书写于素纸之上,贴在门首,俗称为门状)

    (6) 稽查、征税的关卡 。如:门征(边境关卡征的税,即关税)

    (7) 门前,门口

    掌扫门庭。——《周礼·天官》

    (8) 又如:门墉(门口墙边);门台(门口的台阶);门堂(门侧的堂室。也指家);门戟(门前所列之戟);门塾(闾门两侧的厅堂。古代乡里多于此设立家塾以教化民众)

    (9) 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 。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等

    (10)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灶门老婢。——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11) 又如:门旗(在阵前对称竖立的两面大旗,即指阵门);电门;阀门;闸门

    (12) 门径;诀窍

    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

    (13) 又如:窍门(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这件事有门了

    (14) 家;家族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至蔺相如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光采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5) 又如:门闾(指家门);门中(指家族中;称族中已亡者);门功(祖先世代的功劳);门地(家世地位。即门第);门庇(先人的庇荫);门法(家法)

    (16) 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

    孔门之徒。——《论衡·问孔》

    (17) 又如:佛门;教门;门徒

    (18) 类别 。如:分门别类

    (19) 动物界的通常最基本部分之一 。如: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0) 传统指跟师傅有关的人 。如:门僧(门下僧人);门下人(门客);门生故吏(学生和老部下);门人(弟子,门生)

    (21) 指旧社会封建迷信组织的帮派 。如:清门;洪门;会道门

    动词

    (1) 守门

    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如:门敬(送给看门人的财物);门皂(旧时衙门口值守的差役);门公(守门的老头);宅门(深宅大院的大门);门正(掌管城门关闭及出入的人);门吏(守门的小官员)

    (3) 攻门

    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左传·襄公十年》

    量词

    (1) 用于炮。如:一门炮

    (2) 用于功课、技术等。如:三门功课;两门技术

    英文翻译

    gate, door, entrance, ope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u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