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质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固定不变的性质。
《南史·王昙首传》:“﹝ 王僧虔 ﹞尝为飞白书题尚书省壁曰:‘圆行方止,物之定质,修之不已则溢,高之不已则慄。’”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人无定质,因地而化。故生於 荆 者言皆成 楚 ,居於 晋 者齿便从黄。”
固定的形态。
宋 苏轼 《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也。”
指固体物质。
清 谭嗣同 《<仁学>自叙》:“由胚胎以至老死,由气质流质以成定质,由肤寸之形以抵七尺之干,又由体魄终于溃烂朽化,转朽变为他物,其数亦由一而万万也。”
引证解释
⒈ 固定不变的性质。
引《南史·王昙首传》:“﹝王僧虔﹞尝为飞白书题尚书省壁曰:‘圆行方止,物之定质,修之不已则溢,高之不已则慄。’”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人无定质,因地而化。故生於荆者言皆成楚,居於晋者齿便从黄。”
⒉ 固定的形态。
引宋苏轼《答谢民师书》:“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於所当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也。”
⒊ 指固体物质。
引清谭嗣同《<仁学>自叙》:“由胚胎以至老死,由气质流质以成定质,由肤寸之形以抵七尺之干,又由体魄终于溃烂朽化,转朽变为他物,其数亦由一而万万也。”
定质的网络释义
定质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宀(
),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2)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定,安也。——《说文》
靡所定处。——《诗·大雅·桑柔》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小雅·采薇》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以待阴阳之所定。——《礼记·月令》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3) 又如:定迭(定叠。安定,太平);定害(定搅,定虐。扰乱,扰害);定帖(稳定;安定);定昏(请晚安)
(4) 镇静;宁静
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李中《碧云集》
(5) 又如:心神不定;入定(佛教徒闭眼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6) 固定
我戎未定。——《诗·小雅·采薇》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定数(迷信者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里注定,称为定数);定止(固定的处所);定式(固定的样式);定所(固定的住所、居处)
动词
(1) 使安定
以定王国。——《诗·小雅·六月》
定身以行事。——《国语·晋语二》
秦岁定。——《国语·晋语三》
吾定而禄爵。——《国语·晋语九》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吕氏春秋·孝行》
(2) 又如:定国(安定国家)
(3) 平定
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4) 又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 籍之力也。
天下已定。——汉· 贾谊《过秦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 陆游《示儿》
(5) 又如:定乱(平定祸乱)
(6) 奠定
臣观自古帝受定鼎,皆欲传之万代。——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高祖以圣武定鼎。——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7) 又如:定鼎(奠定国都;建立王朝);定功(建立功业);定业(奠定国家大业);定霸(奠定霸业)
(8) 决定
始欲作“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宋· 胡仔《苔溪渔隐丛话》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定方针;定法(决定法则);定见(作决定);定谋(决定谋略)
(10) 确定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马迁《报任安书》
割地定制。——汉· 贾谊《治安策》
(11) 又如:一言为定;约定俗成;定名;定分(确定名分);定在(固定住处);定归(确定,定准)
(12) 规定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13) 又如:定科(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定令(制定法令); 定法(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定例(制定条例);定拟(起草制定)
(14) 约定签定,缔结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5) 又如:定婚(订立婚约)
(16) 止;停止
乱靡有定。——《诗·小雅·节南山》
反而定三革。——《荀子·儒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 判定,断定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副词
(1) 一定
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定不得(没准头;说不定)
(3) 到底;究竟
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世说新语·言语》
(4) 又如:定归(确定,定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in5 [台湾四县腔] tin5 [客语拼音字汇] tin4 [陆丰腔] tin6 [客英字典] tin5 [宝安腔] tin3 [沙头角腔] tin5 [海陆丰腔] tin6 [东莞腔] ti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定 | 徒徑 | 定 | 青開 | 去聲 | 徑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dengh/denq | dʰie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斦(
)声。 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2) 同本义
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 齐, 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遂纳子为质。——《后汉书·班超传》
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质库(当铺);质作(抵押其身,使服劳役);质鬻(典押出卖);质录(收押);质卖(典押和出卖);质债(抵债);质当(典当;质押);质肆(当铺)
(4) 通“诘”(
)。问;诘问爰质所疑。——扬雄《太玄经》
援疑质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质之鬼神;质责(以正义质询责问);质问(向人询问疑难的问题);质让(诘问,谴责);质辩(质疑辩论);质论(质疑评论)
(6) 双方对质,验证
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曲礼上》
(7) 又如:质验(验证;勘验);质凭(证实);质审(质对审讯)
(8) 评断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礼记·王制》
(9) 又如:质成(请人评断事情的是非);质律(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
名词
(1) 抵押品;人质
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以三公子为质。——《左传·昭公二十年》
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管子·山权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2) 又如:质馆(安置人质的馆舍);质布(质人向犯约者所收的罚金,称为“质布”);质婆(作人质的妇女);质留(扣留作为人质);质宫(人质的居室);质任(人质和任子)
(3) 盟约
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左传·哀公二十年》
(4) 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并质共剂。——《后汉书》
(5) 又如:质剂(古代贸易的券契);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凭证);质契(契约,契据)
(6) 箭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骑而驰,而击方寸之质。——《器胜策》
(7) 又如:质的(射侯。箭靶)
(8) 素质;本质;禀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王粲《登楼赋》
(9) 又如:质像(资质仪表);质性(资质,本性)
(10) 物质;事物
气形光声,无逃质理。——《物理小识》
(11) 形体
骈门裸质。——《南齐书》
(12) 又如:质辞(仪表言辞);质貌(形体相貌);质干(躯体);质象(形体);质状(形状;体态)
(13) 质地、底子
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通“锧”。砧板 。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衣伏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訢已解衣伏质。——《汉书·王訢传》
(15) 通“贽”。信物;见面礼
臣委质于狄之鼓。——《国语·晋语九》
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 对象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左传·徐无鬼》
形容词
(1) 朴实、朴素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以求其质。——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质木(质朴无华);质厚(朴实浑厚);质讷(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质简(质朴简易)
(3) 信实;诚信
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ieh4 z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