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学徒
(1) 从师受业的人
词语解释
从师受业的人;学生。
汉 蔡邕 《司徒杨秉碑》:“於是门人学徒,相与刊石碑,表勒鸿勋。”《后汉书·郑玄传》:“家贫,客耕 东莱 ,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晋书·虞溥传》:“大修庠序,广招学徒。”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素业传学徒,清门有君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夫妇死孝》:“ 杜阳父 友开 , 江阴 人,隐居教授…… 天历 间, 浙 右菑荒,米价腾踊,学徒散去。”
泛指读书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朱庆馀 《送祝秀才归衢州》诗:“学徒花下别,乡路雪边寻。”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侍中 裴耀卿 因入书库观书,既而谓人曰:‘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充使,学徒云集,官家设教,尽在是矣。’”
在商店里学做买卖或在作坊、工厂里随师学技术的青少年。
邹韬奋 《经历·“难兄难弟”的又一个》:“十五岁的时候小学还未读完,就被送到一家趸批匹头的字号里做学徒。”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后来,又翻看报,华安机器厂招收学徒的大字广告,跳到我的眼里来了。”
当学徒。
老舍 《四世同堂》一:“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 梁元勋 《人们在前进》:“我刮刮胡子跟你学徒去。”
引证解释
⒈ 从师受业的人;学生。
引汉蔡邕《司徒杨秉碑》:“於是门人学徒,相与刊石碑,表勒鸿勋。”
《后汉书·郑玄传》:“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晋书·虞溥传》:“大修庠序,广招学徒。”
唐王建《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素业传学徒,清门有君子。”
明陶宗仪《辍耕录·夫妇死孝》:“杜阳父友开,江阴人,隐居教授…… 天历间, 浙右菑荒,米价腾踊,学徒散去。”
⒉ 泛指读书人。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朱庆馀《送祝秀才归衢州》诗:“学徒花下别,乡路雪边寻。”
宋王谠《唐语林·企羡》:“侍中裴耀卿因入书库观书,既而谓人曰:‘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充使,学徒云集,官家设教,尽在是矣。’”
⒊ 在商店里学做买卖或在作坊、工厂里随师学技术的青少年。
引邹韬奋《经历·“难兄难弟”的又一个》:“十五岁的时候小学还未读完,就被送到一家趸批匹头的字号里做学徒。”
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后来,又翻看报,华安机器厂招收学徒的大字广告,跳到我的眼里来了。”
⒋ 当学徒。
引老舍《四世同堂》一:“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
梁元勋《人们在前进》:“我刮刮胡子跟你学徒去。”
学徒的国语词典
学生。
如:「他是这家汽车修理厂的学徒。」
学徒的网络释义
学徒 (汉语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学徒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徒,步行也。——《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元年》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无事闲行)
名词
(1)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 又如:徒骥(步兵与骑兵);徒兵,徒卒(步兵);徒士(步兵。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徒甲(徒卒和甲士);徒卫(卫兵);徒侯(徒卒侯吏);徒师(步卒,步军)
(3) 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原屏咎之徒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岂为我徒。——《左传·襄公三十年》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郯子之徒。—— 唐· 韩愈《师说》
佞誉诬谀之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得志之徒。——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与其徒置酒酣歌。——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党徒;僧徒;教徒;徒属(随从人员);徒侣(徒伴,朋辈;同伴)
(5) 服徭役的人
迁徙之徒。——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徒御(拉车和驾车的人);徒役(服劳役的人);徒奴(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徒夫(服劳役的罪人);徒士(服役的人);徒隶(服劳役的犯人);徒孥(泛指罪犯,犯人)
(7) 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孟子·梁惠王上》
传诸其徒。——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8) 又如:徒侣(门徒;学生);徒友(门徒和朋友);徒羽(门徒;党羽);徒党(门徒;党羽);徒属(门徒;部属);门徒
(9) 地位低的人 。多指坏人。如:奸徒(奸险的人);无耻之徒;匪徒
(10) 奴仆
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白行简《李娃传》
(11) 徒刑,古代刑法名。即拘禁使服劳役 。如:徒罪(徒刑之罪);徒系(囚犯);徒流(徒刑与流刑)
(12) 众,很多的人 。如:徒舆(众人);徒众(属下群众;门徒,弟子);徒附(依附于豪门、权势人家的人众);徒庶(民众)
(13) 姓
副词
(1) 独,仅仅
徒以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以吾两人在。
徒慕君之高义。
徒见操书。——《资治通鉴》
(2) 又如:不徒无益,反而有害;徒有其表
(3) 徒然,枉然
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徒糜弹药。——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徒苦(徒然受苦;白吃苦);徒恨(徒然抱恨);徒食(空坐以食而无所事事);徒善(空有善心);徒尔;徒说(白说;空说);徒语(徒言,白说);徒处(无所为);徒设(虚设)
形容词
(1) 光,裸 。如:徒裼(赤足露体);徒倮(光身);徒首(空首。身无甲胄)
(2) 空 。如:徒手(空手);徒话(空话);徒法(空有法制)
(3) 单纯 。如:徒奏(单纯的器乐合奏);徒马(备用而不施鞍辔的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u2 [东莞腔] tu2 [梅县腔] tu2 [陆丰腔] tu3 [客语拼音字汇] tu2 [宝安腔] tu2 [海陆丰腔] tu2 [沙头角腔] tu2 [台湾四县腔] t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徒 | 同都 | 定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do/du | dʰ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