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xué yǐ zhì yòng [ xue yi zhi yong]
繁体 學以致用
注音 ㄒㄩㄝˊ 一ˇ ㄓˋ ㄩㄥ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学以致用 xuéyǐzhìyòng

(1) 学习是为了实际应用

study sth.in order to apply it;study for the purpose of application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成语辨析

以;不能写作“已”。

成语用法

学以致用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学以致用的国语词典

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或工作当中。

如:「光读死书是没有意义的,要能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谛。」

学以致用的网络释义

学以致用

  • 学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 学以致用的翻译

    日语: 学(まな)んで実際(じっさい)に役立(やくだ)てる
    俄语: приобретáть знáния с целью их применения

    近义词

    学以致用造句

    要做到学以致用,使学有专长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学以致用。语言是用来交换思想,进行交流沟通的。
    学以致用,在阅读或写作里用到的新的知识点,是能够快速和较长期记忆的。
    要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学,学以致用,勤学苦练。
    培养人才,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学习要狠下功夫,不断努力,并且使自己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词汇学习学以致用的效度也在此一举。
    要结合实际进行学习,学以致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以致用,这个用的比较多,用外语骂人很时尚,显得有学问。
    我们读书应该学以致用,不应该学非所用。
    人生就像一块冰,你拼命得想把它拥在怀中,到头来,它终究是要化的。人生有了遗憾才完美,不然给你再多的快乐,你也不会满足;求学不是求分数,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学以致用,发挥到极致。不然就算是学富五车,那也是空有一番抱负。
    学以致用,数学学习更是如此,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新温故,学以致用,总结提高。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读书不能呆板教条,应该学以致用。
    做学问要学以致用,能将知识转化效益,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
    两位同学对前途充满信心,期望能增广见闻、日后学以致用,为人类生活谋福祉。
    那么我学成回国之后能够学以致用吗?
    如果他们明智,他们就能学以致用,使自己变得更游刃有馀.
    我学以致用的结合了仙妮蕾德的产品和再生哲理,将继续为那些拥抱美景的人带来福利。

    汉字详情

    xué [xue]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IPB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BND
    四角: 9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英文翻译

    learning, knowledge; school

    方言集汇

    ◎ 粤语:hok6

    宋本广韵

    [yi]
    部首: 220
    笔画: 4
    五笔: NYWY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VIO
    四角: 28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

    (1) 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

    介词

    (1) 把,拿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1) 为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词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英文翻译

    by means of; thereby, therefore; consider as; in order to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yu5
    ◎ 客家话:[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海陆丰腔] ri1 ri5 [陆丰腔] ji1 [沙头角腔] ji1 [台湾四县腔] ji1 ji5 [东莞腔] j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己上聲開口三等jĭəjix/jiio
    zhì [zhi]
    部首: 621
    笔画: 10
    五笔: GCF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G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致,送诣也。——《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

    卿致馆。——《诗·卫风·聘礼》

    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

    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致敬亭于幕府。——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致电上海。——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

    (3) 招引;招致

    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今宜厚待刘禅,以致 孙休。——《三国演义》

    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清· 袁枚《祭妹文》

    致此疾困。——《明史》

    (4) 又如:导致(引起);致病;致残;致人(招致人才);致士(招引贤士);致聘(征聘)

    (5) 造成;导致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唐· 李朝威《柳毅传》

    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致郁郁死。——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致得(致使)

    (7) 求取;获得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致一己之能。——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数数百金。——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致知格物(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致效(效力);致养(得到养育)

    (9) 表达

    妇前致问。——唐· 杜甫《石壕吏》

    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10) 又如:致诚(表达诚挚的情意);致精(显示精巧)

    (11) 奉献;献纳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12) 又如:致君泽民(为皇帝效力,为百姓造福);致身(原指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致福(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13) 转告;回报

    荆轲遂见太子,言 田光己死,致 光之言。——《史记》

    (14) 又如:致事(上报施政情况)

    (15) 施加;施行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书·多士》

    (16) 又如:致化(施行教化);致罚(施加惩罚);致礼(向人施礼)

    (17) 归还;交还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三国演义》

    (18) 又如:致政(致仕);致仕(辞去官职);致位(辞去职位)

    (19) 放置 。如:致之度外(置之度外);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20) 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 。如: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致一(专一);致志(集中注意力);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致意(关注;集中心思)

    (21) 通“至”。到达

    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庄子·外物》

    卒先致缘陵。——《管子·大匡》

    (22) 又

    邢君出致于 齐。

    副词

    (1) 通“至”。极,尽

    致赏则匮。——《管子·君臣下》

    致忠信。——《荀子·君道》

    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致曲(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

    名词

    (1) 情趣;兴致

    干还,称 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有致(富有情趣);别致;景致;致度(神采风度)

    (3) 书卷,契据

    献田宅者操书致。——《礼记·曲礼》

    形容词

    (1) 结构上细密

    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礼记·月令》

    (2) 又如:精致(精巧细致);密致(结构紧密;致密)

    (3) 周密

    德产之致也精微。——《礼记·礼器》

    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4) 又如:细致(精细周密)

    英文翻译

    send, deliver, present; 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梅县腔] zi5 [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东莞腔] zi5 [宝安腔] zi5
    ◎ 潮州话:d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陟利脂B開去聲開口三等脂Btriih/tyhţi
    yòng [yong]
    部首: 526
    笔画: 5
    五笔: ET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Q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 同本义

    用,可施行也。——《说文》

    用,以也。——《苍颉篇》

    利用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书》

    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书·微子》

    乘其财用出入。——《周礼·宰夫》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齐, 子产用之 郑, 商君用之 秦, 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用水彩。——蔡元培《图画》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用不着(没办法);备用(准备着供随时使用);实用(实际使用);拆用(拆开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长(使用长武器);用板(使用诏书);用计(使用计谋);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用钱(使用钱币);用药(使用药物)

    (4)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当);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叙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用贤(任用贤人)

    (6)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子·用间》

    (7) 又如:用间(运用间谍);用计铺谋(安排计谋;出谋划策);用长(运用其所长);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运用心思);用智(运用智谋)

    (8) 治理;管理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众)

    (10) 出力;效命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商君书》

    (11) 又如:用精(专心一意)

    (12) 需要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与韩荆州书》

    (13) 又如:不用

    (14) 吃;饮 。如:用茶(饮茶,喝茶);用膳(吃饭);用餐(吃饭);用烟(吸烟,抽烟)

    (15) 执政;当权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

    (16) 行事;行动

    经称鹏之用,其将飞也必待海之运,其飞也必以怒。——明· 徐渭《赡张君序》

    名词

    (1) 功用;功能

    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

    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唐· 韩愈《原毁》

    其用不足称。——唐· 韩愈《原毁》

    灵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用有二。——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用头(用途)

    (3) 器用;物质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费用,资财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兵精足用。——《资治通鉴》

    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家常之用。

    介词

    (1) 因;由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 又如:用逸待劳(以逸待劳);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

    (3) 凭,拿

    何用识夫婿。——《乐府诗集·陌上桑》

    高蝉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因,因为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1) 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明淫于家,用殄厥也。——《书·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书·盘庚下

    英文翻译

    use, employ, apply, operate; use

    方言集汇

    ◎ 粤语:jung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ung5 [客英字典] jung5 [海陆丰腔] rung6 [客语拼音字汇] yung4 [台湾四县腔] jung5 [宝安腔] jung3 [陆丰腔] jung6 [梅县腔] jung5 [东莞腔] j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余頌去聲開口三等jyungh/jvnqjĭwo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