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媵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妾。
《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一幸姬媵,病卧累旬。”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瓌 三品,合置姬媵。”《宣和遗事》前集:“时道士有俸……皆外蓄妻子,置姬媵。”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则将搂之乎》:“四海寻姬媵, 三齐 谁舅甥。”
引证解释
⒈ 妾。
引《北史·僭伪附庸传·萧詧》:“一幸姬媵,病卧累旬。”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瓌三品,合置姬媵。”
《宣和遗事》前集:“时道士有俸……皆外蓄妻子,置姬媵。”
明孙仁孺《东郭记·则将搂之乎》:“四海寻姬媵, 三齐谁舅甥。”
姬媵的网络释义
姬媵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上古母系社会流传下来的一种姓氏)
(2) 水名。相传为黄帝所居
黄帝以 姬水成, 炎帝以 姜水成。——《国语·晋语》
(3) 黄帝的姓
黄帝君 姬水,以为姓。——《说文》
昔少典,取于有峤氏,生 黄帝炎帝, 黄帝以 姬水成, 炎帝以 姜水成,成而异德,故 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国语·晋语》。按,轩辕子二十五人,惟 青阳与 仓林氏得姓姬。
尧立 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史记·三代世表》。按,姬姜为古大姓,姬本 黄帝裔,故 尧赐姓姬也。
(4) 周人以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姓姬。又如:姬国(姬姓之国。指周王朝);姬化(周文王姬昌的德化);姬公(周公姬旦;周文王姬昌);姬文(周文王)
(5) 古代称帝王的妾
毋曰薄姬。——《汉书·文帝纪》。注:“内宫也。”
王姬、 徐姬、 蔡姬。——《史记·齐世家》。索隐:“众妾之总称。此名之不正者。”
宠姬郑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侍姬;姬人(妾);姬侍(侍妾);姬妾(妾);姬媵(妾);姬仆(家妓;婢妾)
(7) 古代中国对妇人的美称
妖姬静女。——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8) 又如:艳姬;仙姬
(9) 歌女 。如:歌姬;一代名姬
(10) 美女的代称
于是庄王弃其 秦姬 越女,罢钟鼓之乐。——《吴越春秋》
(11) 周朝的代称。周人为姬姓,故以之相代
姬汉旧邦。——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12) 又如:姬周(周朝);姬汉(周朝和汉朝);姬刘(周朝和汉朝);姬姜(春秋时,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为贵族妇女之称。泛指美女)
(1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i1 hi1 [陆丰腔] h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宝安腔] gi1 hi1 [客英字典] hi1 ki1 [海陆丰腔] ki1 hi1 [台湾四县腔] ki1 h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飴 | 與之 | 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ji/jio | bʰ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女,朕(
)声。本义:指随嫁,陪送出嫁)(2) 同本义
媵御馂。——《仪礼·士昏礼》。注:“古者嫁女,必娣姪从之,谓之媵。”
以媵秦穆姬。——《左传·僖公五年》
(3) 又如:媵婢(陪嫁的婢女);媵从(陪嫁的女子);媵女(指侄娣从嫁者)。亦指以臣仆陪嫁。如:媵臣(古时随嫁的臣仆);媵从(随嫁的臣仆);媵御(古婚礼中男女双方的侍从)
(4) 相送;致送
媵,送也。——《尔雅》
媵布席于奥。——《仪礼·士昏礼》。注:“媵,送也。”
媵觚于宾。——《仪礼·燕礼》。注;“媵,送也。”
鱼鳞鳞兮来媵予。——《楚辞·九歌·河伯》
媵有莘之妇。——《楚辞·天问》
名词
(1) 古代嫁女时随嫁或陪嫁的人
从衣文之媵七十人。——《韩非子·外储》
(2) 小妻
且买妾纳媵,因聘为资。——南朝梁· 沈约《秦弹王源》
(3) 又如:媵侍(妾和婢);媵御(姬妾);媵嬖(宠妾)
(4) 庶贱者,服役的女人
媵人持汤沃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媵婢(侍婢);媵母(普通妇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ang3 [台湾四县腔] jin3 [客英字典] jin3 [海陆丰腔] rin3
◎ 潮州话:rêng6(jĕng) [揭阳、潮阳]uêng6(uĕ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孕 | 以證 | 以 | 蒸 | 去聲 | 徑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jĭəŋ | jingh/jon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