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仪

diàn yí [ dian yi]
繁体 奠儀
注音 ㄉ一ㄢˋ 一ˊ

词语释义

奠仪 diànyí

(1) 送给办丧事的人家用于祭奠的礼品

a gift of money made on the occasion of a funeral

词语解释

  1. 用于祭奠的礼品。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丁讽久居》:“一旦,有妄传 讽 死者,京师诸公竞致奠仪,纸酒塞门。”《红楼梦》第十七回:“ 贾母 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另备奠仪, 寳玉 去吊祭。”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八都禁送奠仪。”

引证解释

⒈ 用于祭奠的礼品。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丁讽久居》:“一旦,有妄传讽死者,京师诸公竞致奠仪,纸酒塞门。”
《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另备奠仪, 寳玉去吊祭。”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八都禁送奠仪。”

奠仪的国语词典

致送死者家属的金钱,用以代替祭品。《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又命使者赍香帛奠仪,入川致祭。」《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另备奠仪,宝玉去吊纸。」也作「奠敬」。

奠仪的网络释义

奠仪

  • 奠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diàn yí,指用于祭奠的金钱和礼品。
  • 客人的金钱和礼品由外柜收银员接纳入账,随后由支宾领着去灵棚吊唁。客人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行五叩礼、七叩礼或九叩大礼。
  • 奠仪造句

    后两段中型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小型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分析商代中期祭奠仪式的特点。
    当日,在广场上举行了祭奠仪式,嘉宾们一起向英烈敬献鲜花并默哀致意。
    没有,父亲去庙里给弟媳送奠仪看到媳妇正好回府,就顺道说一起回府拿,我在府门前等着。
    在这一天里,人们在河边举行祭奠仪式,洗涤沐浴以清除不祥。
    祭祀仪式与祭奠仪式的各自特点、相互之间的影响等等问题。
    上午,其灵柩经津浦线抵津后,停在天津总站,各界举行了隆重、复杂的致奠仪式,曾轰动一时。
    他的灵枢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回其家乡新都,沿途各地纷纷隆重举行悼念、祭奠仪式。
    杨小姐的事件,医院基于道义送给家属一份奠仪,而不是疏失的补偿。
    西城侯越天衡敬奉奠仪银一千两,送别叶大先生。
    这玩意的包装风格怎么那么像奠仪啊?我如同处理爆裂物般谨慎地将白包反转,眯起双眼,才在左下角找到所谓的寄件者署名。
    这更像是一项仪式,或许是一种祭奠仪式。
    第二天,白家挂满了白色灯笼和白色的布条,白家的人都穿上了白衣,在大厅中放置亲友送来的奠仪和挽联、祭幛、匾额、花圈、纸活及送的“唪经”。
    奠仪步骤相当繁琐,简直就是一部独幕剧。
    拟恢复其宏伟建筑群及其附属设施、恢复祭奠仪式、举行祭奠活动。
    惠施听说庄周妻子去世的消息,也带着奠仪赶来了。
    在那里,奥斯卡参加了祭奠仪式,并为父亲设置了一个祭坛,也看到了其他同样因为失去亲人而悲伤的人。
    杜月笙于病中,吩咐手下人给戴笠的儿子送了上百万奠仪。
    她说,她的母亲个性纯朴、不爱麻烦人,所以婉谢各界的花圈花篮和奠仪,大家的关怀就是最好的慰解。
    大丧期间,明轩一直不敢懈怠,缞服朝夕诣几筵哭,斋戒,祭告天地宗社,灵驾引发奠仪,奉安神主于太庙,完全不敢违背祖制。

    汉字详情

    diàn [dian]
    部首: 308
    笔画: 12
    五笔: US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TWK
    四角: 808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酋”(即“酒”),下面象放东西的基物。本义:设酒食以祭)

    (2) 同本义。特指初死时的备供品敬礼

    奠,置祭也。——《说文》

    于以奠之。——《诗·召南·采蘋》

    共其奠牛。——《周礼·牛人》。注:“丧所荐馈曰奠。”

    舍奠于其庙。——《礼记·祭统》。注:“非时不而祭曰奠。”

    故既奠。——《礼记·郊特牲》。注:“谓荐熟时也。”

    有司以几宴舍奠于其墓。——《礼记·檀弓》

    奠汝又不见汝食。——清· 袁牧《祭妹文》

    (3) 又如:祭奠(为死者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奠馔(置食物以祭);奠飨(置酒食以祭祀)

    (4) 荐献;敬献

    主人坐,奠爵于阶前。——《仪礼·乡饮酒》

    (5) 又如:奠献(献祭品以祀死者);奠仪(送给丧家用于祭奠的钱物);奠雁(古代婚俗。新郎用雁作见面礼到女家迎亲,表示不再娶他人)

    (6) 定;确定,规定

    无地奠位。——扬雄《太玄》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传:“奠,定也。”

    皆辨其物而奠其禄。——《周礼·天官·职币》

    (7) 又如:奠位(定位);奠居(定居;安居)

    (8) 放置 。如:奠枕(安枕以卧。形容局势安定)

    名词

    (1) 祭品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韩愈《祭十二郎文》

    (2) 又如:奠馈(祭品); 奠分(旧俗治丧,各家分摊送给丧家的奠礼);奠敬(奠仪。代作祭品而送给丧家的钱)

    英文翻译

    pay respect; settle

    方言集汇

    ◎ 粤语:din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en5 tin1 [台湾四县腔] tien5 [客语拼音字汇] tian4 [东莞腔] ten3 [陆丰腔] tian6 [海陆丰腔] tien6 [宝安腔] te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二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堂練先開去聲開口四等denh/denndʰien
    [yi]
    部首: 221
    笔画: 5
    五笔: WY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IK
    四角: 242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3)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4)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5)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6) 典范;表率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7)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8) 礼仪。仪式;礼节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10) 仪仗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11)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12)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13) 又如:寿仪;谢仪

    (14)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15) 姓

    动词

    (1) 取法;效法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2) 又如:仪式(取法)

    (3) 拟想;推测;忖度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4)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5) 匹配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6)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7) 测度 。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

    英文翻译

    ceremony, rites gifts; admire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