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计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呈奉计簿。谓尽守臣职。
《后汉书·明帝纪》:“众郡奉计,百蛮贡职。”参见“ 上2计 ”。
引证解释
⒈ 呈奉计簿。谓尽守臣职。参见“上2计”。
引《后汉书·明帝纪》:“众郡奉计,百蛮贡职。”
奉计的网络释义
奉计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
,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后作“捧”)(2) 同本义
奉,承也。——《说文》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礼记·檀弓下》
常山王奉头鼠窜。——《汉书·蒯通传》
项伯即入见 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
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战国策·燕策》
(3) 又如:奉书;奉地图;奉手(捧握长者之手)
(4) 恭敬地接受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5) 又如:奉教(接受教导);奉委(接受委任);奉制(接受天子的命令);奉玄(信奉道教)
(6) 进献,下对上送东西
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7) 又如:奉上新书一册;奉纳(交纳);奉呈(奉献,献上);双手奉上;奉贽(进献见面礼品)
(8) 送;给予,赐予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庄子·说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宋· 苏洵《六国论》
奉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宋· 苏轼《教战守》
(9) 为…效劳,侍候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10) 又如:奉执箕帚(给你料理家务;许配于你);奉从(奉陪侍侯);奉巾栉(伺候洗沐梳发);奉问(侍奉问候);奉候(恭候)
(11) 奉承
虽则他神通广大,却好奉承。——《西游记》
(12) 又如:阳奉阴违;奉附(奉承依附);奉喜(奉承而讨人喜欢);奉顺(奉承顺应);奉循(奉承遵循)
(13) 贯彻,执行
谨奉法令。——《史记》
(14) 又如:奉天(奉行天命);奉元(遵奉天道);奉修(奉行);奉宪(奉行法令);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
(15) 尊奉
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背宋盟,无乃不可乎?——《左传·昭公十一年》
(16) 如:奉辞(奉命);奉天承运(尊奉上天的命令,承受兴盛的时运);奉遵(遵守;遵从)
(17) 供奉,供养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清· 黄宗羲《原君》
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 河阳掌书记时。——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8) 持,拿
奉甲执兵。——《墨子·非攻中》
(19) 辅助,拥戴
郑伯使 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 许东偏。——《左传·隐公十一年》
名词
(1) 通“俸”。俸禄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秦策》
吏皆送奉钱三。——《史记·萧相国世家》
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汉书·高后纪》
其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汉书·王莽传上》
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簿。——《汉书·宣帝纪》
(2) 又如:无劳之奉;奉粟;奉稍;奉饷;奉禄(俸禄)
(3) 待遇,事奉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孟子》
(4) 奉天的省称 。1929年改名沈阳市
(5) 姓
副词
——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如:奉款(款待。敬词);奉恳(谦词。拜托);奉揖(作揖;拱手为礼);奉屈(屈尊。奉:敬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ng5 [台湾四县腔] fung5 [客英字典] fung5 [客语拼音字汇] fung4 [沙头角腔] fung3 [宝安腔] fung3 [海陆丰腔] fung6 [东莞腔] fung3 [陆丰腔] fung6
◎ 潮州话:hong6 [潮阳]h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奉 | 扶隴 | 並 | 鍾 | 上聲 | 腫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bʰĭwoŋ | byungx/bivn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
)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2) 同本义
計,会算也。——《说文》
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
学书计。——《礼记·内则》
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
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
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
计日以还。——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计其长。——明· 魏学洢《核舟记》
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4) 计较;关心于
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
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5) 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6) 商议;谋划
计,谋也。——《广雅》
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非计久长。
长安君计短。
计之曰。——唐· 柳宗元《三戒》
(7) 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
(8) 考察;审核
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9) 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
名词
(1) 算法;算术 。如:计历(算历)
(2) 计簿 。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3) 呈送计簿的官吏 。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
(4) 计策;计谋
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
计者,所以定事也。——《韩非子·存韩》
吾计已决。——汉· 刘向《列女传》
计无所出。——晋· 干宝《搜神记》
何以为计。——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
(6) 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
(7) 生计,谋生手段 。如:家计
(8) 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如:国计民生
(9)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o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