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板

jiá bǎn [ jia ban]
繁体 夹板

词语释义

夹板 jiābǎn

(1) 用来保护、固定或限制身体部位的活动的一种硬或软的材料(如木条、金属)

splint

(2) 用以使一个部件紧贴在另一个部件上的板形器件

boards for holding things together;instrument of torture the rack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用以夹持物体的板子,多用木头或金属制成。《红楼梦》第六七回:“一面説,一面又见两个小厮搬进了两个夹板夹的大棕箱。”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撮毛!)用夹板上鞋。”

夾板的国语词典

用来夹持物体的薄板,多以木板、厚纸、金属等制成。

夾板的网络释义

夹板

  • 夹板,也称胶合板, 行内俗称细芯板。由三层或多层一毫米厚的单板或薄板胶贴热压制而成。是目前手工制作家具最为常用的材料。胶合板是由原木旋切成单板或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用胶粘剂胶合而成的三层或三层以上的薄板材。通常用奇数层单板,并使相邻层单板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排列胶合而成。因此有三合、五合、七合等奇数层胶合板。在铁路轨道上也常用到一种金属夹板,俗称鱼尾板,也叫道夹板。
  • 夾板的翻译

    英语: splint,clamp,vise(astortureinstrument)
    德语: Abkantleiste,Deckelpappe(S),Klemmbrett(S),Schiene(S,Med)
    法语: attelle

    汉字详情

    jiā,jiá,gā,xiá [jia,jia,ga,xia]
    部首: 308
    笔画: 7
    五笔: DWWI
    仓颉: KOO
    四角: 40808

    详细解释

    (2) 另見 jiā;jiá

    jiā

    動詞

    (1)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左右二人從兩邊輔助中間一個人。本義:從左右兩方相持,從兩旁限製)

    (2) 同本義

    夾,持也。從大挾二人。會意。——《説文》

    爾曷不夾介又我周王。——《書·多方》

    左右夾佩。——《穆天子傳》

    懷爲夾。——《周禮·梓材》

    使吾二婢子夾我。——《禮記·檀弓》

    夾大鐡椎。——明· 魏禧《大鐡椎傳》

    兩竿夾揭。——明· 高啓《書博鷄者事》

    (3) 又如:夾擁(左右圍抱)

    (4) 栽插在物體的兩邊

    墻下當、噹官道,依前夾竹籬。——姚合《原上新居》

    (5) 帶;沿靠

    夾江傍山。——《文選·左思·蜀都賦》

    (6) 又如:夾江(瀕臨江水,沿着江水);夾單(夾放在手本第一幅裏的單帖)

    (7) 輔佐

    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左傳》

    (8) 又如:夾輔(共同輔佐);夾介(猶言輔佐);夾助(輔助);夾持(猶夾輔,匡助)

    (9) 摻雜;混雜

    又夾百千求救聲。——《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10) 又如: 夾和(亂七夾八);夾叙夾議(邊叙述邊議論)

    形容詞

    (1) 處在兩旁的

    引申爲凡物在左右之稱。——《説文》徐鍇注

    圉人夾牽之。——《儀禮·既夕禮》

    夾岸復、複連沙,枝枝摇浪花。——雍裕之《蘆花》

    夾岸數百步。——晋·陶淵明《桃花源記》

    高柳夾堤。——明· 袁宏道《滿井游記》

    送者夾岸。——清· 張廷玉《明史》

    (2) 又如: 夾道子(狹窄的巷道、鬍同);夾發、髮(從左右兩路同時出兵);夾擁(左右圍抱); 夾岸(水流的兩岸;堤岸的兩邊)

    (3) 從兩麵來的 。如:夾撃;夾攻

    名詞

    (1) 鉗夾用具

    笄夾。——《周禮·司弓矢》

    則以笄夾取之。——《周禮·射鳥氏》

    見葉梵書一夾。——《宋史·外國傳·天笠》

    (2) 又如:夾訊(用夾棍逼供審訊);夾拶(用夾子夾手指的酷型);夾剪(夾取物件的工具,鐡製,形似剪刀,但無鋒刃,頭寬而平)

    (3) 通“鋏”。劍把

    天子之劍,以……周、 宋爲鐔, 韓、 魏爲夾。——《莊子·説劍》

    諸侯之劍,…以豪桀士爲夾。

    (4) 另見 jiá;gā

    jiá

    形容詞

    (1) 雙層的(衣被等)

    禦袷衣。——《文選·潘岳·秋興賦》

    (2) 又如:夾衣(雙層的衣服。指有裏、有麵的衣服);夾衫(雙層的衣服);夾布子(月經帶);夾被摩疼(喻指没有抓住要害)

    (3) 次,副貳 。如:夾輅(帝王的副車);夾車(袷輅)

    (4) 襯。在裏麵托上層 。如:夾囊(夾層佩囊。晋代品官朝服上的飾物)

    (5) 另見 gā;jiā

    英文翻译

    be wedged or inserted between

    方言集汇

    ◎ 粤语:gaap3 gap3 gep6 gip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ap7 gap7 hiap8 [梅县腔] gap8 giap8 [陆丰腔] hiap8 kiap8 [客英字典] hiap8 gap7 giap7 [东莞腔] kiap8 gap7 [客语拼音字汇] gab5 kiab6 [宝安腔] gap7 | kiap8 [沙头角腔] gap7 [海陆丰腔] giap7 gap7 hiap8
    ◎ 潮州话:goih8 hiab8[澄海]hiag8(kôih hîap)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一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洽入聲開口二等krep/kaepkɐp
    bǎn [ba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R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HE
    四角: 429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反声。《说文》作“版”。本义: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

    (2) 同“版”。木板

    板,木片也。——《玉篇》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诗·秦风 ·小戎》

    五板而堵。——《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八尺曰板。”

    一丈为板。——《诗·鸿雁》传

    今一日而三斩板。——《礼记·檀弓》。

    (3) 又如:板舆(由人扛抬的板车。古代老人的一种代步工具);板梯(木板制的梯子);板箱(大车的木板车厢)

    (4) 泛指板状的扁平之物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5) 又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6) 又如:石板;钢板;纸板

    (7) 笏,手板。古代官吏上朝时所执的记事板

    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王僧孺《与何炯书》

    (8) 又如:板笏;板书(在笏板上书写奏章)

    (9) 板筑用的夹板

    平板桢。——《左传·宣公十一年》

    (10) 又如:板筑(筑墙,用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板堞(板筑的女墙)

    (11) 印板,印书用的板片。现用“版”

    (12) 又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13) 拍板,中国民族乐器中用来打拍子的板片。也指音乐中的节拍。如:快板,慢板

    (14) 门窗的遮板,如店铺的门板。常作“板儿”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5) 又如:铺子都上板儿了

    (16) 中国民族音乐或戏曲中的强的拍子 。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17) 姓

    形容词

    (1) 呆板,不灵活或少变化

    板者,腕弱笔痴。——郭若虚《图画见闻录》

    (2) 又如:死板;板腐(呆板而迂腐);板人(反应迟钝的人);这张照片照得太板

    动词

    (1) 表情上保持严肃 。如:板着脸

    (2) 结成硬块

    凡种绿豆,一日之内,遇大雨板土,则不复合。——宋应星《天工开物》

    (3) 又如:板田(土壤板结的田);板荒(板结的荒地)

    (1) 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

    (2) 旧尊称戏剧演员

    英文翻译

    plank, board; iron or tin plate

    方言集汇

    ◎ 粤语:baan2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ban3 [海陆丰腔] ban3 [东莞腔] ban3 [沙头角腔] ban3 [梅县腔] ban3 [陆丰腔] ban3 [客英字典] ban3 [宝安腔] ban3 [台湾四县腔] b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五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布綰刪開上聲開口二等panpranx/pe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