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险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平险。
三国 魏 曹操 《分租与诸将掾属令》:“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羣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
平坦与险阻。
《魏书·程骏传》:“ 魏 昔与 燕 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 明 李东阳 《<北上录>序》:“平生一二朋旧,或取而观之,知道路之夷险,居起之劳逸。”《红楼梦》第五十回:“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
指国运的平顺与艰险。
晋 陶潜 《五月旦和戴主簿》诗:“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宋 王安石 《贺韩魏公启》:“毁誉几至万端,夷险常持于一意,故四海以公之用舍一时为国之安危。”
犹言正与偏。
《隋书·天文志上》:“视日在傍而大,居上而小者,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
谓艰险。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又欲使悉得可与,经夷险而不易情,歷危苦而相负荷者,吾未见其可多得也。”《魏书·彭城王勰传》:“﹝ 咸阳王 禧 ﹞谓 勰 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国运方夷险,天心詎测量。”
指险峻。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天地、风云、日星、河岳、草木、禽兽、虫鱼、花石之高旷夷险、清明黲露、奇丽诡譎,一切可喜可骇之状,以为之情。”
引证解释
⒈ 平险。
引三国魏曹操《分租与诸将掾属令》:“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羣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二章:“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
⒉ 平坦与险阻。
引《魏书·程骏传》:“魏昔与燕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
明李东阳《<北上录>序》:“平生一二朋旧,或取而观之,知道路之夷险,居起之劳逸。”
《红楼梦》第五十回:“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
⒊ 指国运的平顺与艰险。
引晋陶潜《五月旦和戴主簿》诗:“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宋王安石《贺韩魏公启》:“毁誉几至万端,夷险常持于一意,故四海以公之用舍一时为国之安危。”
⒋ 犹言正与偏。
引《隋书·天文志上》:“视日在傍而大,居上而小者,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
⒌ 谓艰险。
引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又欲使悉得可与,经夷险而不易情,歷危苦而相负荷者,吾未见其可多得也。”
《魏书·彭城王勰传》:“﹝咸阳王禧﹞谓勰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 勰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前蜀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国运方夷险,天心詎测量。”
⒍ 指险峻。
引清方东树《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天地、风云、日星、河岳、草木、禽兽、虫鱼、花石之高旷夷险、清明黲露、奇丽诡譎,一切可喜可骇之状,以为之情。”
夷险的国语词典
铲平险阻。
如:「夷险不测」。
夷险的网络释义
夷险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形容词
(1) 平坦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动词
(1)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
(8) 毁灭 。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姨 | 以脂 | 以 | 脂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zĭɛn | jii/ji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阜,佥(
)声。从“阜”,与地势有关。本义: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2) 同本义
险,阻难也。——《说文》
军旅思险。——《礼记·少仪》
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地险,山川丘陵也。——《易·坎》
险以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常石险远。
(3) 又如:险瘠(艰险贫瘠);险易(艰险与平坦之地);险戏(艰险)
(4) 地势险峻、危险
不登险峰,不识天地的辽阔。——碧野《富春江畔》
巴、 蜀道险, 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险要;险峰;险特(高峻挺立);险坂(陡峭的山坡);险栈(险峻的栈道)
(6) 地势不平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7) 又如:履险如夷(夷:平;险:不平)
(8) 邪恶
以险徼幸者,其求无厌,偏重必离。——《左传》
(9) 又如:险诐(邪佞不正);险谲(邪恶奸诈);险巧(奸邪巧诈)
(10) 艰难;困难
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荀子·荣辱》
(11) 奇特,怪异
显县帛十匹,约曰:“险衣来者以赏之。”——《南史·周弘正传》
(12) 又如:险衣(奇异的服装);险妆(怪异的妆扮)
(13) 阴险,难以揣测
性险妒容媚,自始至卒,潜害 袁夫人等甚众。——《三国志·吴志》
心计险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4) 又如:险怪(险恶怪诞);险汙(险诈恶浊);险谒(不正当的请托);险奸
(15) 危险
至险绝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涉险而不伤。——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险段(危险的地段);险束(危险狭窄);险危(危险)
名词
(1) 要隘,险要的地带
入险而脱。——《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国险而民附。——《三国志·诸葛亮传》
益州险塞。
险易远近。——《资治通鉴·唐纪》
险战之法,一车当兵卒四十人,四十人当一车。——《六韬·均兵》
(2) 又如:天险;山险;探险;凭险;无险可守;险战(险要之地的战斗)
(3) 道路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礼记·中庸》。郑玄注:“险谓倾危之道”
(4) 防御工事
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易·坎》
(5) 又如:天险(天然的防御屏障)
副词
(1) 几乎 。如:险遭不幸;险些死了
(2) 差一点
险把哥儿头打破了,如今扎着绢子还没好。——《续金瓶梅》
(3) 又如:险不(差一点);险些掉进河里;险些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