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相传 殷 置太宰。
周 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春秋 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秦 、 汉 、 魏 皆不置。 晋 以避 司马师 讳,置太宰以代太师。 北周 文帝 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 均无此官。 宋 崇宁 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靖康 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三代掌馔之官。
《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卢辩 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明 清 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 孙富平 去位,以户部尚书 杨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
引证解释
⒈ 相传殷置太宰。 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秦、汉、魏皆不置。 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 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唐均无此官。 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靖康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⒉ 三代掌馔之官。
引《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卢辩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⒊ 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孙富平去位,以户部尚书杨本菴俊民署吏部事。”
太宰的国语词典
职官名:(1) 周制,统理百官之长。秦、汉不置。晋改太师为太宰。南北朝时,废置不一。隋后无此官,至宋徽宗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不久即废。明、清则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2) 掌管饮食的官吏。
太宰的网络释义
太宰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
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
王入太室裸。——《书·洛诰》
太上贵德。——《礼记·曲礼》
饮而不损兹曰太。——《后汉书·樊准传》
(3) 又如:太虚幻境(天上虚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极(指整个世界的总和);太原;太侈(骄泰奢侈);太无(空旷虚无之境)
(4) 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的
太史。——《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
(5) 又如:太夫人;太老师;太老伯;太老爷;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亲);太翁(曾祖父)
(6) 大的,广大的
太牢。——《左传·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7) 又如:太仓(京城里贮粮的大仓库);太息(亦作“大息”。长长的叹息)
(8) 古代记数有所超过称“太”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史记》
(9) 安宁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魏源《默觚上》
(10) 亨通;顺利
命险太甚靡常,道离隆而匪易。——陆云《九愍》
(11) 与古代皇家、官家有关的 。如:太尊(明清时对府的长官知府的尊称);太府(原为官名,亦指掌管库藏财物的官府);太常卿(汉景帝中元六年改秦奉常为太常,为九卿之一,司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名词
通“台”。泰阶,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汉书·扬雄传下》
惜乎不登太阶,以尹天下。——孔融《张俭碑》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曹植《杂诗六》
副词
(1) 过于;过分
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言其太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畏之太甚。——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
养之太过。
(3) 又如:太半(大半,过半);太甚(太过);会议不要开得太长;屋里太闷热了,你出去凉凉吧;我对这个问题太没有认识了;他们待我太好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太重要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5 [东莞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 [宝安腔] ta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海陆丰腔] tai5 [台湾四县腔] tai5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泰 | 他蓋 | 透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泰 | 蟹 | thad/thay | tʰɑ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宀(
),从辛。“宀”表屋子。辛,奴隶,罪人。本义:充当家奴的罪人)(2) 同本义
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说文》
(3) 一说古代贵族家中的管家或奴隶总管
宰右执镫,左执盖。——《仪礼》。郑玄注:“宰谓太宰,宰夫之长也。”
(4) 一说宰为手工业奴隶
(5) 古代官吏的通称
宰者,官也。——《周礼·目录》
乃立天官冢宰。——《周礼·序官》
宰命司马戒众介。——《仪礼·聘礼》。注:“上卿贰君事者也。诸侯谓司徒为宰。”按,凡周官宰夫,仪礼大射仪宰胥,左襄廿六传宰旅,哀三传宰人,皆谓太宰之属,吏也。
宰者何?官也。——《公羊传》
宰严限追比。——《聊斋志异·促织》
翼日进宰。
宰见其小。
宰以卓异闻。
(6) 又如:宰人(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掌管膳食之官);宰夫(周代天官冢宰的属官);宰夫衙(太平天国主管屠宰的官署名)
(7) 古官名。辅佐国君执政的百官之长
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谷梁传·僖公九年》
(8) 又如:宰士(宰相的属官);宰臣(帝王的重臣;宰相);宰府(宰相办公之所);宰柄(宰相的权柄);宰牧(宰相与州牧的并称)
(9) 屠宰者;厨工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平为宰,分肉食甚均。——《史记·陈丞相世家》
(10) 冢,坟墓
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公羊传》
(11) 又如:宰木(坟墓上的树木);宰隧(墓道);宰树(坟墓上的树木)
(12) 姓
动词
(1) 宰杀牲畜并割肉
烹羊宰牛且为乐。——李白《将进酒》
宰肉不平而斗。——《唐书·邓处纳传》
(2) 又如:宰夫(宰人。屠宰者;厨工);宰生(屠夫);宰猪;宰鸡;杀猪宰羊
(3) 分割疆土;主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汉书·陈平传》
(4) 又如:宰世(掌管、治理天下);宰民(掌治民众);宰匠(主宰;掌治);宰肉(未遇时怀有大志;从处理小事中可以看出治理国家的才能);宰摄(主宰);宰总(犹主宰);宰席(主席的地位);宰匠;宰主(主宰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ai3 [东莞腔] zai3 [客语拼音字汇] zai3 [台湾四县腔] zai3 [梅县腔] zai3 [海陆丰腔] zai3 [客英字典] zai3 [陆丰腔] zai3 [宝安腔] zai3
◎ 潮州话:za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宰 | 作亥 | 精 | 咍 | 上聲 | 賄 | 開口一等 | 咍 | 蟹 | caix/zoj | tsɒ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