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坛

tài yǐ tán [ tai yi tan]
繁体 太乙壇
注音 ㄊㄞˋ 一ˇ ㄊㄢˊ

词语释义

1.亦作"太乙坛"。 2.汉武帝初从谬忌之奏﹐以为太一乃天神之贵者﹐置太乙坛以祠太一神。事见《史记.封禅书》。后世帝王亦多置坛以祀太一之神。

词语解释

  1. 见“ 太一坛 ”。

引证解释

⒈ 见“太一坛”。

汉字详情

tài [tai]
部首: 308
笔画: 4
五笔: D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I
四角: 4003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2)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太亦大也。——《白虎通·五行》

易有太极。——《易·系辞》。注:“大极者。”

王入太室裸。——《书·洛诰》

太上贵德。——《礼记·曲礼》

饮而不损兹曰太。——《后汉书·樊准传》

(3) 又如:太虚幻境(天上虚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极(指整个世界的总和);太原;太侈(骄泰奢侈);太无(空旷虚无之境)

(4) 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的

太史。——《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

(5) 又如:太夫人;太老师;太老伯;太老爷;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亲);太翁(曾祖父)

(6) 大的,广大的

太牢。——《左传·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7) 又如:太仓(京城里贮粮的大仓库);太息(亦作“大息”。长长的叹息)

(8) 古代记数有所超过称“太”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史记》

(9) 安宁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魏源《默觚上》

(10) 亨通;顺利

命险太甚靡常,道离隆而匪易。——陆云《九愍》

(11) 与古代皇家、官家有关的 。如:太尊(明清时对府的长官知府的尊称);太府(原为官名,亦指掌管库藏财物的官府);太常卿(汉景帝中元六年改秦奉常为太常,为九卿之一,司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名词

通“台”。泰阶,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汉书·扬雄传下》

惜乎不登太阶,以尹天下。——孔融《张俭碑》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曹植《杂诗六》

副词

(1) 过于;过分

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言其太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畏之太甚。——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

养之太过。

(3) 又如:太半(大半,过半);太甚(太过);会议不要开得太长;屋里太闷热了,你出去凉凉吧;我对这个问题太没有认识了;他们待我太好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太重要了

英文翻译

very, too, much; big; extreme

方言集汇

◎ 粤语:taa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5 [东莞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 [宝安腔] ta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海陆丰腔] tai5 [台湾四县腔] tai5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蓋泰開去聲開口一等thad/thaytʰɑi
[yi]
部首: 106
笔画: 1
五笔: NNL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U
四角: 1771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本义: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2) 同本义

乙,草木冤曲而出也。象形。——《说文》

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白虎通》

思乙乙其若抽。——陆机《文赋》。注:“抽也。”

其於十母为甲乙。甲者,为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史记·律书》

(3) 又如:乙乙(难出之貌)

(4) 第二,次一等 。如:乙部(古代群书四部分类法的第二部)

名词

(1) 天干的第二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其日甲乙。——《礼记·月令》

甲乙。——《淮南子·天文》注

帝乙归妹。——《易·泰》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左传·哀公九年》

(2) 某人

甲乙同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甲先得举。

(3) 又如:某甲某乙

(4) 鱼腮骨

狼去肠…鱼去乙。郑玄注:“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 东海容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不可出。”——《礼记·内则》

(5) 虎两肋和尾端有骨,形如乙字,叫虎威

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宋· 苏轼《寄微轩》

动词

碾压;压抑

西太守,乙卯金。——《后汉书》。李贤注:“乙,轧也。 述 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

英文翻译

second; 2nd heavenly stem

方言集汇

◎ 粤语:jyut3 jyut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et7 [宝安腔] jet7 [海陆丰腔] rit7 ret7 [东莞腔] jet7 [梅县腔] jat7 [客语拼音字汇] yad5 [客英字典] jet7 [陆丰腔] jat7 [台湾四县腔] jit7 jet7
◎ 潮州话:ig4(ik 旧时:it)【揭阳】êg4(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筆質B開入聲開口三等眞Bʔĭĕtqit/yt
tán [tan]
部首: 334
笔画: 7
五笔: FF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GMMI
四角: 411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亶( dǎn)声。本义: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

(2) 同本义

坛,祭坛场也。——《说文》。除地曰场,曰墠,于墠筑土曰坛。坛无不墠,而墠有不坛。

为三坛同墠。——《书·金縢》。马注:“坛,土堂也。”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礼记·祭法》

庄公升坛。——《公羊传·庄公十六年》

为坛而盟。——《史记·陈涉世家》

(3) 如:坛宇(高台的边际。譬喻规格、界限;祭祀的坛场);坛兆(坛场。兆,坛的界限);坛域(设坛的范围。引申为界域、范围);坛户(掌管坛场财物、负责祭奠物品的人);坛坎(供祭祀用的土台和坑穴)

(4) 像坛之物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山海经·南山经》

(5) 土筑的屋基

舍不为坛。——《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6) 如:坛基(宅基)

(7) 园林庭院中点缀环境的台子

荪壁兮紫坛。——屈原《九歌》

(8) 又如:花坛

(9) 楚人称中庭为坛,庭院

巢堂坛兮。——《楚词·屈原·涉江》

(10) 僧道过宗教生活或举行祈祷法事的场所。亦指某些会道门拜神集会的场所或组织 。如:济公坛;盛德坛;坛堂(殿堂);坛事(打醮诵经之事)

(11) 指文艺、体育园地 。如:体坛,文坛,诗坛,排坛,乒坛,影坛

动词

筑坛祭祀

维元祀,巡守四岳八伯,坛四奥,沈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州。——《尚书大传》

量词

用于与坛有关的事物 。如:做一坛佛事

名词

坛子,一种口小肚子大的陶器 。如:酒坛;一坛醋

英文翻译

altar; arena, examination hall

方言集汇

◎ 粤语:taan4
◎ 潮州话:duan5(tûaⁿ),tam5(thâm) [澄海]tang5

宋本广韵

太乙坛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