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

tiān zhú [ tian zhu]
注音 ㄊ一ㄢ ㄓㄨ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天竺 Tiānzhú

(1) 我国古代称印度

India

词语解释

  1. 印度 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

    《后汉书·西域传·天竺》:“ 天竺国 一名 身毒 ,在 月氏 之东南数千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 天竺 之称,异议纠纷,旧云 身毒 ,或曰 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 印度 。”

  2. 山峰名。亦为寺名。在 浙江 杭州市 灵隐山 飞来峰 之南。

    唐 白居易 《答客问杭州》诗:“山名 天竺 堆青黛,湖号 钱塘 写緑油。”山上有上、中、下三 天竺寺 。 上天竺寺 , 五代 后晋 天福 间建, 吴越 钱俶 改建号 天竺观音看经院 ; 中天竺寺 , 宋 太平兴国 元年 吴越王 建,号 崇寿院 ; 下天竺寺 , 隋 开皇 中就 晋 慧理 翻经院 改建。 唐 李白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诗,即指 下天竺寺 。

引证解释

⒈ 印度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

《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⒉ 山峰名。亦为寺名。在浙江杭州市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山上有上、中、下三天竺寺。上天竺寺,五代后晋天福间建, 吴越钱俶改建号天竺观音看经院 ; 中天竺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建,号崇寿院 ; 下天竺寺,隋开皇中就晋慧理翻经院改建。 唐李白《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诗,即指下天竺寺。

唐白居易《答客问杭州》诗:“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写緑油。”

天竺的国语词典

印度的旧称。参见「印度共和国」条。

天竺的网络释义

天竺 (古印度)

  • 天竺: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天竺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对音)。《汉书》记载:“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 天竺的翻译

    英语: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esp. in Tang or Buddhist context)​
    德语: Indien ( hist. )​ (Eig, Geo)​
    法语: Tianzhu (Inde)​

    天竺造句

    玫瑰、橙花、熏衣草或者天竺葵纯露都是理想的选择,因为它们还可以给肌肤带来意想不到的调理效果。
    我的天竺鼠小宝宝成长了?大了很多。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传佛,最初被皇帝安排居住在洛阳鸿胪寺,以表示对高僧的尊敬。
    戍主,滞留戍垒的三个商队中有十六名护卫,二十多名青壮,大都是栗特人、于阗人和吐火罗人,还有几个天竺人、大食人和大秦人。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
    天下英豪大会于泰山,龙争虎斗,刚诞生十大高手,便被挾技东来的藏土宗贡法王镇慑,彭霄阳出手大败宗贡,更将欲一网打尽中原精英的天竺婆罗门枭雄逐走。
    王玄策之破天竺也,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以归,自言有长生之术,太宗颇信之,深加礼敬,使合长生药。
    她与我道’我乃天竺国国王的公主,只因月下赏月,被风刮来的‘。
    方施主还记不记得,二十多年前天竺僧大闹少林的往事?
    夏四月戊申,御安福门,观僧玄奘迎御制并书慈恩寺碑文,导从以天竺法仪,其徒甚盛。
    天竺国来使拜见陛下,天佑我朝,愿我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一类中药具有光敏性,如补骨脂、白芷、天竺黄、荆芥、防风、沙参等,患者服用后可对光敏感性增加,出现日光性皮炎等。
    专家介绍说该方剂是由数百种纯天然苭物组成的,其主要成分是羚羊角、白芍、天竺黄、香附、延胡索、玄参、黄精、清夏、贝母、料姜石等。
    皮诺乔还没有帽子,他马上走到窗子底下,只觉得一大盆水直泼下来,把他从头淋到脚,好像他是一盆枯萎的天竺葵似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们都不要犟,我听说天竺公主难以挺过这一遭死劫!
    天竺葵、葫萝卜籽、葡萄籽、茉莉、月见草等。
    唐玄奘到天竺取经,千里迢迢,不是一般人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的。
    数百年来,天竺国外道盛行,佛法衰微,佛经大半散失,因此我师兄哲罗星大师派我到中华来求经。
    话说唐三藏师徒四人一路跋山涉水,斩妖除魔,一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快赶到了天竺。
    鬼神愁去过天竺,他对不同国度的佛教规矩知道的多,他想起刚才宏济不满中原佛教不许吃肉不许近女色的话,看见眼前情景知道宏济不守清规戒律的根子就在伏魔僧这儿。

    汉字详情

    tiān [tian]
    部首: 308
    笔画: 4
    五笔: GD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K
    四角: 108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 同本义

    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说文解字注》

    (3) 又如:天灵(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顶骨);天灵盖(头顶骨)

    (4) 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天,刑名。剠凿其额曰天。——《集韵》

    (5) 《其人天且劓。——《易·睽卦》。 虞注:“黥额为天。”

    (6) 天空

    天,至高无上。——《说文》

    天,气也。——《论衡·谈天》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神话四则·形天》

    天似穹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天苍苍。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仰视天。——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7) 又如:天澄澄(天色澄清的样子);天色(天空色);天宇(天空);天日(天空与太阳);天角(天之一隅);天盘(天际);天弩(天空;天空高远)

    (8) 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商书》

    天下所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天赐也。

    天其或者将逮诸。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9) 又如:天可怜见(上天救助,老天保佑);天庖(天帝的庖厨);天马(神马;骏马的美称);天丁(天兵);天功(天的职任;天然形成的工巧);天打雷劈;天休(天赐福佑);天佑(上天佑助)

    (10) 天堂 。

    (11) 如:天居(住在天上);天陛(天宫台阶)

    (12) 一昼夜 。

    (13) 如:天把(一两天,一天半天);夏天天长夜短;今天;明天

    (14) 比人类品质更高尚和能力更强大的存在

    违天不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15) 又如:天晓得;我的天

    (16) 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与天不老。——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7) 又如:巧夺天工;天性如此;天衣无缝;文章天成;天演(自然进化);天巧(自然工巧);天式(自然法式);天光(自然的智慧之光);天财(自然财富)

    (18) 一年里的特定时候 。

    (19) 如:天中节(端午节);夏天;黄梅天

    (20) 气象状态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天阴黑。——《资治通鉴·唐纪》。

    (21) 又如:天风馋(冷风袭人,易使人生病);天变了

    (22) 丈夫 。

    (23) 如:失其所天

    (24) 指先天不足

    此天之所不足也。——《灵枢》

    (25) 古代指君王 。

    (26) 如:天颜(皇帝之面);天表(天子的仪表);天恩;天邑(帝王之都);天位(天子之位)

    (27) 头等大事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8) 人的额部 。

    (29) 如:天炙(朱水点额)

    (30) 姓

    形容词

    (1) 天然的;天生的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庄子·庖丁解牛》

    (2) 又如:天性;天资

    (3) 顶上的;架空的 。

    (4) 如:天桥;天窗;天棚

    英文翻译

    sky, heaven; god, celestial

    方言集汇

    ◎ 粤语:tin1
    ◎ 客家话:[梅县腔] tien1 [台湾四县腔] tien1 [客英字典] tien1 [陆丰腔] tian1 [客语拼音字汇] tian1 [东莞腔] ten1 [沙头角腔] tien1 [宝安腔] ten1 [海陆丰腔] tien1
    ◎ 潮州话:tiang1 [潮州]tiêng1 ,tin1 (thiang thi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前先開平聲開口四等tʰienthen
    zhú,dǔ [zhu,du]
    部首: 624
    笔画: 8
    五笔: TFF
    五行:
    仓颉: HMM
    四角: 881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二,竹声。本义:竹)

    (2) 同本义

    竺,竹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竺、竹同声字。方言有重轻,故又谓竹为竺也。”

    (3) 印度古译名“天竺”的简称

    双匣犹传竺国经。—— 林景熙《梦中作》

    (4) 又如:竺经(佛经);竺国(天竺。古印度的别称);竺域(指天竺。即今印度);竺土(指天竺国。指古印度)

    (5) 山名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灵隐山飞来峰之南,分上中下三天竺,俗称三竺

    朝游三竺,暮宿两峰。——《西湖佳话》

    (6) 古代的一种乐器

    高渐离击竺。——《战国策·燕策》

    非丝非竺。——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形容词

    (1) 与佛教、佛典有关的

    闲吟竺仙偈,清绝过于玉。——前蜀· 贯休《夜雨》

    (2) 又如:竺法(佛法);竺乾(佛,佛法);竺书(佛书;佛经);竺学(佛学);竺教(又称“佛乾氏”。即佛教)

    英文翻译

    India; bamboo;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u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uk7 [客英字典] chuk7 [海陆丰腔] chuk7 [宝安腔] zuk7 [陆丰腔] chuk7 [客语拼音字汇] zug5 [梅县腔] zh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