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砂

yè míng shā [ye ming sha]

词语释义

夜明砂是比较少用的中药,原名“天鼠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日华本草"称夜明砂。生药为蝙蝠类动物的干燥粪便。

词语解释

知识介绍

夜明砂

夜明砂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以及其他多种蝙蝠的粪便,全国大部分山区均产,主产浙江、江西、江苏、广西、河南、甘肃、辽宁等地。此药材全年均可采集,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以质轻、干燥、色棕褐、无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夜明砂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至7毫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破碎的翅膜。气微,味微苦而微辛。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夜明砂

化学成分:含尿素、尿酸及少量的维生素

英文名:Faeces Vespertilionum

别称:天鼠屎,蝙蝠类,盐老鼠屎

药材:该品为蝙蝠的干燥粪便

炮制:筛去杂质,过滤去土即成

药材来源

蝙蝠是一种小型的飞行性兽类。体形甚小。前肢特化,指骨延长。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生有一层薄的翼膜。膜上无毛,可清楚见到血管的分布。胸骨具有如同鸟类的龙骨突。这些构造都使蝙蝠能适应飞行生活。躯体背部及腹部生有灰褐色的细毛。鼻部正常,无鼻叶或其它衍生物。耳短而宽,左右耳分开,具有耳屏。眼极细小。尾发达,向后延伸直至股间膜的后缘。牙齿锐利。雌体有乳头一对,位于腹部。

蝙蝠的视觉极弱,而听觉极其发达。在飞行时发出声音,借声波的回音来测别方向,指示飞行和寻觅食物。

多栖息于较暗的岩洞或石缝、房梁、屋子檐下。白昼将身体倒挂休息,晨昏或夜间活动。捕捉昆虫为食,尤以膜翅目昆虫为多。蝙蝠多群栖,很少独居,往往百数成群而居。冬眠。每年早春繁殖,每次产1~2仔。初生幼蝠往往伏在母蝠背上。

蝙蝠食大量昆虫,对人类很有益处,其粪便不但可供药用,亦为农业上良好的肥料。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甘肃等地。

1.蝙蝠常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紫虫为食。

3.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

5.栖息于山洞、岩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

6.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防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

7.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

药材结构

夜明砂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以及其他多种蝙蝠的粪便,全国大部分山区均产,主产浙江、江西、江苏、广西、河南、甘肃、辽宁等地。此药材全年均可采集,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以质轻、干燥、色棕褐、无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夜明砂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毫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常有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小翅。气无,味微苦而辛。以身干、无砂土、色棕褐、质轻、嚼之无砂感并有小亮点者为佳。

取该品粉末封藏在水合氯醛及甘油溶液中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昆虫类碎断的残骸,如碎断的膜翅、鞘翅、外骨骼、足、复眼、触角、爪及各种毛等。但由于产地、季节、蝙蝠的种类及其所食昆虫有异,故该品所含之昆虫残骸亦有所有不同。

药材鉴别

夜明砂

1.夜明砂与密蒙花,二药均能明目。但夜明砂清肝经实热而明目,密蒙花清肝经虚热而明目。另夜明砂有[1]散瘀血,消疳积的作用。而密蒙花有消目中赤脉,去翳的作用。

2.夜明砂和元参,二药均能治瘰疬。但夜明砂偏于平肝清热,活血散结。元参偏于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性状鉴别

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毫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常有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小翅。气无,味微苦而辛。

以身干、无砂土、色棕褐、质轻、嚼之无砂感并有小亮点者为佳。

取该品粉末封藏在水合氯醛及甘油溶液中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昆虫类碎断的残骸,如碎断的膜翅、鞘翅、外骨骼、足、复眼、触角、爪及各种毛等。但由于产地、季节、蝙蝠的种类及其所食昆虫有异,故该品所含之昆虫残骸亦有所有不同。

各家论述

1.《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2.《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4.《别录》: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华子本草》:炒股治瘰疬。

7.《本草衍义》:合疳药。

8.《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4.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6.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功效与作用

夜明砂的功效:

夜明砂又叫蝙蝠屎、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夜明砂的功效是清肝明目、散瘀消积,夜明砂的作用是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内外翳障、夜明砂用药禁忌是目疾无瘀滞者慎服夜明砂,虚寒者及孕妇慎服夜明砂。

药名:夜明砂

别名:蝙蝠屎、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功效分类:清肝明目药;散瘀消积药。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肝经。

功效:清肝明目;散瘀消积

主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药材基源:夜明砂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大棕蝠、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

夜明砂的作用:

1、夜明砂治青盲:柏叶一两(微炙),夜明砂一两(以糯米炒令黄)。上药,捣罗为末,用牛胆汁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夜临卧时,以竹叶汤下二十丸,至五更初,以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明目柏叶丸)

2、夜明砂治腋下胡臭:夜明砂末,豉汁调。 (《纲目》)

3、夜明砂治小儿雀目:夜明砂炒研,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海米饮下五丸。 (《纲目》)

4、夜明砂治疟发作无时,经久不瘥:蝙蝠粪五十粒,朱砂半两,麝香一分。上药,都细研,以软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末发时,以暖水下十丸,(《圣惠方》)

5、夜明砂治内外障翳:夜明砂末,化入猪胆内,煮食饮汁。 (《仁斋直指方》)

6、夜明砂治腹中积聚,寒热:夜明砂三钱,阿魏四钱,花椒五钱,红曲六钱。俱研细末,每服二钱,清晨白汤调下。 (《方脉正宗》)

7、夜明砂治办眼成内障:夜明砂(洗净)、当归、蝉蜕、木贼(去节)各一两。为末,黑羊肝四两,水煎烂,和丸梧子大。 食后熟水下五十丸。 (《纲目》)

8、夜明砂治一切疳毒:夜明砂五钱,入瓦瓶内,以精猪肉三两,薄切,入瓶内,水煮熟,以肉与儿食,饮其汁,取下腹中胎毒;次用生姜四两,和皮切炒,同黄连末一两,糊丸黍米大,米饮服,日三次。 (《全幼心鉴》)

9、夜明砂溃肿排脓:夜明砂一两,桂半两,乳香一分。为末,入干砂糖半两,井水调敷。 (《仁斋直指方》)

10、夜明砂治瘰疬延缠:夜明砂三钱,白蛤壳五钱(火煅)。共研细末,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晚服二钱,白汤下。 (《方脉正宗》)

制备方法

夜明砂补充信息: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夜明砂做法指导:

1.凡肝经有热,而见目赤胞肿,夜盲羞明者,可与木贼草、石决明、密蒙花等清热之品配伍。

2.凡小儿疳积腹胀者,可与干虾膜、芦荟、青黛、胡黄连等配伍,以消疳杀虫。

服用须知

夜明砂

夜明砂适合人群:孕妇慎服。

夜明砂食疗作用:

夜明砂味辛、微苦,性寒,归肝经,清凉散泄;

具有清热明目退翳,散瘀消积除疳的功效;

主治目赤肿痛,雀目,内外翳障,小儿疳积,泻痢,积聚,瘰疠,痈肿,疟疾。

夜明砂食物相克:

夜明砂与白蔹、白薇相克。

《全国中草药汇编》:夜明砂

【药材名称】夜明砂

【拼音】Yè Mínɡ Shā

【别名】蝙蝠屎、天鼠屎、檐老鼠屎

【来源】本品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或菊头蝠科动物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的干燥粪便。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为宜,去泥土杂质晒干。

【炮制】焙干用。

【性味】辛,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活血消积。用于夜盲症,白内障,角膜云翳。

【用法用量】1~3钱。

【备注】(1)夜明砂为肝经血分药,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单味炒微焦,研细,每天一钱,分二次用开水调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黄芩、赤芍、丹皮、鲜生地、白茅根等药煎汁服用。

(2)据文献记载,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内外障翳,常将本品研末,纳入猪肝内,煮食饮汁。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疳积及跌扑损伤、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消积的功效。

《中药大辞典》:夜明砂

【药材名称】夜明砂

【拼音】Yè Mínɡ Shā

【别名】天鼠屎、鼠法、石肝(《本经》),黑砂星(《纲目》),檐老鼠屎(《江西中药》)。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蝙蝠科动物蝙蝠等多种蝙蝠的干燥粪便。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宜。到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蝙蝠"条。

【生境分部】全国大部分山区均产。主产浙江、江西、江苏、广西、河南、甘肃、辽宁等地。

【性状】为长椭圆形颗粒,两头微尖,长5~7毫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或粉末状,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小翅。气无,味微苦而辛。以身干无砂土、色棕褐、质轻、嚼之无砂感、并有小壳点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少量维生素A等。

【炮制】拣净杂质,簸去泥砂,或漂洗后晒干。

《纲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土恶气,取细砂晒干焙用。"

【性味】辛,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无毒。"

【归经】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肝经血分。"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清热明日,散血消积。治青盲雀目,内外障翳,瘰疬,疳积,疟疾。

①《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②《别录》:"去面黑皯。"

③《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④《日华子本草》:"炒服治瘰疬。"

⑤《本草衍义》:"合疳药。"

⑥《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3钱。外用:研末撤或调敷。

【注意】①《本草经集注》:"恶白蔹、白薇。"

②《得配本草》:"产妇禁用。"

【复方】①治青盲:柏叶一两(微炙),夜明砂一两(以糯米炒令黄)。上药,捣罗为末,用牛胆汁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夜临卧时,以竹叶汤下二十丸,至五更初,以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明目柏叶丸)

②治小儿雀目:夜明砂炒研,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海米饮下五丸。(《纲目》)

③治内外障翳:夜明砂末,化入猪胆内,煮食饮汁。(《仁斋直指方》)

④治办眼成内障:夜明砂(洗净)、当归、蝉蜕、木贼(去节)各一两。为末,黑羊肝四两,水煎烂,和丸梧子大。食后熟水下五十丸。(《纲目》)

⑤治瘰疬延缠:夜明砂三钱,白蛤壳五钱(火煅)。共研细末,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晚服二钱,白汤下。(《方脉正宗》)

⑥溃肿排脓:夜明砂一两,桂半两,乳香一分。为末,入干砂糖半两,井水调敷。(《仁斋直指方》)

⑦治一切疳毒:夜明砂五钱,入瓦瓶内,以精猪肉三两,薄切,入瓶内,水煮熟,以肉与儿食,饮其汁,取下腹中胎毒;次用生姜四两,和皮切炒,同黄连末一两,糊丸黍米大,米饮服,日三次。(《全幼心鉴》)

⑧治腹中积聚,寒热:夜明砂三钱,阿魏四钱,花椒五钱,红曲六钱。俱研细末,每服二钱,清晨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⑨治疟发作无时,经久不瘥:蝙蝠粪五十粒,朱砂半两,麝香一分。上药,都细研,以软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末发时,以暖水下十丸,(《圣惠方》)

⑩治腋下胡臭:夜明砂末,豉汁调。(《纲目》)

【各家论述】①《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②《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中华本草》:夜明砂

【药材名称】夜明砂

【拼音】Yè Mínɡ Shā

【英文名】Bat Dung

【别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出处】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大棕蝠、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2.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3.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4.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5.Eptesicus andersoni(Dobson)6.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7.P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1.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cm。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

3.普通伏翼,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体长5-8cm。耳极大,为其最着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基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华南棕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cm。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前表面绝无灰黄色霜斑。下体余部淡黄灰色。

6.大马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g,体长9.2-10.5cm。前臂长8.9-9.7cm。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顶叶,顶叶显着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 下体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

7.马铁菊头蝠,前臂长5.5-6.0cm,颅2.3-2.5cm。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着,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岩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紫虫为食。

3.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

5.栖息于山洞、岩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

6.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阴谋诡计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

7.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6.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于吉林、山西、陕西、山西、陕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mm,直径约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破碎的翅膜。气微或无,味微苦而微辛。

【化学成分】夜明砂含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胆甾醇(cholesterol)及少量维生素(vitamin)A等。

【炮制】拣净杂质,簸去泥砂,或漂洗后晒干。《纲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上恶气,取细砂晒干焙用。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散瘀消积。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注意】目疾无瘀滞者及孕妇慎服。

【各家论述】1.《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2.《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本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本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4.《别录》: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华子本草》:炒股治瘰疬。

7.《本草衍义》:合疳药。

8.《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汉字详情

[ye]
部首: 337
笔画: 8
五笔: YW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YONK
四角: 002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金文字形。从月,亦声。本义:从天黑到天亮的时间)

(2) 同本义

夜,舍也。天下休舍也。——《说文》

夜,暮也。——《广雅》

夜呼旦。——《周礼·鸡人》。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

辛卯夜,恒星不见。——《左传·庄公七年》。疏;“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夜者阴。——《周髀算经》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卫风·氓》

昨夜见军帖。——《乐府诗集·木兰诗》

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夜游子(爱在晚上游荡的人);夜里个(昨天);夜合钱(妓女接客所收的报酬);夜行人(夜间秘密行事的人,如盗贼、侠客之类);夜不收(夜间侦探;亦指夜晚淫乐者);夜叉婆(凶暴貌丑的女人);夜消(夜宵);夜里(昨天晚上);夜台(长夜台。墓穴);夜夫(更夫);夜漫漫(黑夜漫长。喻指苦难的岁月);。又如:夜艾(夜深深);夜永(夜深);夜定(指夜深人静之时)

(4) 黄昏,天黑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召南·行露》

行者怏怏自退,看看日色早已夜了。便道此时将暗,也寻不见师父,不如把几面镜子细看一回。——《西游补》

(5) 凌晨,天快要亮的时候

郑玄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

形容词

(1) 晦暝,幽暗

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潜夫论》

(2) 又如:夜室(黑暗的房间;墓穴);夜台(夜庭。坟墓。亦借指阴间);夜府(犹夜台,墓穴)

英文翻译

night, dark; in night; by n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je6
◎ 客家话:[陆丰腔] ja6 [梅县腔] ja5 [东莞腔] ja3 [客英字典] ja3 [台湾四县腔] ja5 [客语拼音字汇] ya4 [宝安腔] ja3 [沙头角腔] ja5 [海陆丰腔] ra6
◎ 潮州话:mên3 mên5 (mèⁿ mê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羊謝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jahjĭa
míng [ming]
部首: 429
笔画: 8
五笔: J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AB
四角: 67020

英文翻译

bright, light, brilliant; clear

方言集汇

◎ 粤语:ming4
◎ 客家话:[梅县腔] miang2 min2 [海陆丰腔] min2 mang2 miang2 [东莞腔] min2 [宝安腔] min2 [客英字典] miang2 min2 [沙头角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ang2 miang2 min2 [陆丰腔] miang3 min3 [台湾四县腔] min2 mang2 m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兵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mieng/myangmĭɐŋ
shā [sha]
部首: 517
笔画: 9
五笔: DITT
五行:
仓颉: MRFH
四角: 196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沙”的俗字。指石之细碎者 。如:砂颗(砂粒);砂壤(沙质的土壤);砂丁(矿工);砂石(砂土和石子);砂包(沙袋);型砂;砂碛(沙漠;沙滩)

(2) 泛指细碎如砂的物质 。如:砂糖;砂瓶(陶罐);砂眼杂质在铸件上形成的小孔;砂壶(用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陶质壶类之一);砂锅(用粘土为原料烧制成的锅)

(3) 道家所炼丹砂,简称“砂”。“朱砂”的简称 。如:砂汞(丹砂和水银)

英文翻译

sand; pebbles, gravel; gritty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a1 [客英字典] sa1 [陆丰腔] sa1 [梅县腔] sa1 [台湾四县腔] sa1 [宝安腔] sa1 [客语拼音字汇] s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所加麻二開平聲開口二等sra/shasu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