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藏厚亡

duō cáng hòu wáng [ duo cang hou wang]
注音 ㄉㄨㄛ ㄘㄤˊ ㄏㄡˋ ㄨㄤ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谓聚敛越多,则丧失越大。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李耳《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用法

多藏厚亡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谓聚敛越多,则丧失越大。

语出《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王弼注:“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东观汉记·梁商传》:“常曰多藏厚亡,为子孙累。”
《后汉书·方术传上·折像》:“及国(折国)卒,感多藏厚亡之义,乃散金帛资产,周施亲疎。”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山巨源以蓄积取讥,皆多藏厚亡之文也。”

多藏厚亡的国语词典

语本《老子.第四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聚敛越多,损失越大。

多藏厚亡的网络释义

多藏厚亡

  • 多藏厚亡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uō cáng hòu wáng,出自先秦·李耳《老子》。
  • 汉字详情

    duō [duo]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Q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NI
    四角: 2720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程度大 。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副词

    (1) 多么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英文翻译

    much, many; more than, over

    方言集汇

    ◎ 粤语:do1
    ◎ 客家话:[梅县腔] do1 [东莞腔] do1 [客语拼音字汇] do1 [宝安腔] do1 [客英字典] do1 [陆丰腔] do1 [沙头角腔]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海陆丰腔] d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得何平聲開口一等ta
    cáng,zàng [cang,zang]
    部首: 301
    笔画: 17
    五笔: ADNT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IMS
    四角: 44253

    详细解释

    cáng

    动词

    (1) (形声,臧声。本义:把谷物保藏起来)

    (2) 储积,收藏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墨子·三辩》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矿藏;收藏(收集保藏)

    (4) 隐匿

    藏,匿也。——《说文新附》

    慢藏海盗。——《易·系辞上》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藏掩(遮盖,隐瞒);藏拙(因怕丢丑而不显露自己的技能和意见);藏娇(把娇娃藏起来。指娶妾别居);藏名(隐匿名声)

    (6) 怀有 。如:包藏;藏怒(怀藏怒火;怀恨于心)

    zàng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hide, conceal; hoard, store up

    方言集汇

    ◎ 粤语:cong4 zong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ong2 [客英字典] cong2 [台湾四县腔] cong2 cong5 [陆丰腔] cong3 [海陆丰腔] cong2 cong6 [梅县腔] cong2 cong5 [客语拼音字汇] cong2 cong4 [东莞腔] cong2 cong5 [宝安腔] cong2 | cong3 [梅县腔] c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郎唐開平聲開口一等dzʰɑŋzang/dzang
    hòu [hou]
    部首: 206
    笔画: 9
    五笔: DJ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AND
    四角: 712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厂( hǎn),表示与山石有关。本义:地壳厚。与“薄”相对)

    (2) 同本义

    谓地盖厚。——《诗·小雅·正月》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注:“深厚,山川也。”

    厚将崩。——《左传·隐公元年》

    见于厚土。——《素问·王常政大论》

    (3) 又如:厚土(覆土厚);厚地(大地);厚坤(大坤);厚厚(大地)

    (4) 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距离大的。 与“薄”相对

    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以无厚入有间。

    (5) 又如:厚木板;厚嘴唇;厚膊(厚的肉干);厚皮(脸皮厚);厚大(又厚又大);厚皮馒头(比喻不切题的文章、言论);厚厚(很厚)

    (6) 大

    不厚其栋。——《国语·鲁语》。注:“大也。”

    (7) 又如:厚幸(大幸);厚福(大福);厚德(大德)

    (8) 丰厚

    告之者其赏厚而信。——《韩非子·奸劫弑臣》

    蓄禄不厚,则民不信。——《墨子·尚贤上》

    崔氏之家财产甚厚。—— 元稹《莺莺传》

    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

    厚赂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厚贶(丰厚的赏赐);厚施(以丰厚的财物给人);厚秩(丰厚的俸禄);厚俸(丰厚的俸禄)

    (10) 重;多

    厚其液而节其帤。——《周礼·考工记·弓人》。注:“多也。”

    厚资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11) 又如:厚诬(大加毁谤);厚优(优厚的照顾);厚款(厚意款待);厚报(优厚的酬劳)

    (12) 忠厚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 刘氏者必 勃也。——《史记·高祖本纪》

    人心风俗日益厚。——魏源《海运全案跋》

    宽厚而爱人。——汉· 贾谊《过秦论》

    行厚而辞深。——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陈明选宽厚呕煦。——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3) 又如:厚亡(亡失很多);厚费(耗费多);厚扰(多多打扰)

    (14) 深

    必厚其鞈。——《吕氏春秋·辨士》。注:“深也。”

    (15) 又如:厚交(深交);厚结(深相结交);厚诬(深加欺骗、蒙蔽)

    (16) 深厚

    然公子遇臣厚。——《史记·魏公子列传》

    陵与 子卿素厚。——《汉书·李广苏建传》

    (17) 又如:厚密(情义深厚密切);厚情(深厚的情意);厚德(深厚的恩德);厚泽(深厚的恩泽)

    (18) 酒味浓的 。如:酒味很厚

    名词

    (1) 厚度 。如:楼板厚30厘米;两尺厚的雪

    (2) 财富

    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韩非子·有度》

    动词

    (1) 优待;推崇

    因而厚遇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蒙君实视遇厚。——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遇足下素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厚生(重视养生以保长寿)

    英文翻译

    thick; substantial; greatly

    方言集汇

    ◎ 粤语:hau5
    ◎ 客家话:[梅县腔] heu5 [海陆丰腔] heu6 (pun1) [客英字典] heu5 [台湾四县腔] heu5 (pun1) [客语拼音字汇] heu1 [东莞腔] heu3 [沙头角腔] heu5 [宝安腔] hiu3 [陆丰腔] heu3
    ◎ 潮州话:g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五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口上聲開口一等ghux/hovɣəu
    wáng,wú [wang,wu]
    部首: 225
    笔画: 3
    五笔: YNV
    五行:
    仓颉: YV
    四角: 00710

    详细解释

    wáng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名词

    (1) 过去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动词

    (1) 古同“无”

    (2) 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且亡罪夷灭。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另见 wáng

    英文翻译

    death, destroyed; lose, perish

    方言集汇

    ◎ 粤语:mong4 mou4
    ◎ 客家话:[梅县腔] mong2 [客语拼音字汇] mong2 [客英字典] mong2 [陆丰腔] mong3 [沙头角腔] mong2 [宝安腔] mong2 [海陆丰腔] mong2 [东莞腔] mong2 [台湾四县腔] mong2
    ◎ 潮州话:bhuang5 bho5 (bûang bô)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mĭwaŋmyang/mv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