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祭

mù jì [ mu ji]
注音 ㄇㄨˋ ㄐ一ˋ

词语释义

在墓前祭祀;扫墓。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在墓前祭祀;扫墓。《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 原陵 ,如元会仪” 李贤 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 秦始皇 起寑於墓侧, 汉 因而不改。”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自 汉世祖 令诸将出征拜墓以荣其乡,至 唐 开元 詔许寒食上墓同拜埽礼,沿袭至今,遂有墓祭。”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墓祭》:“盖 三代 以上本无墓祭,故 辛有 见被髮祭野者而以为异。”

引证解释

⒈ 在墓前祭祀;扫墓。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原陵,如元会仪” 李贤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

秦始皇起寑於墓侧, 汉因而不改。”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自汉世祖令诸将出征拜墓以荣其乡,至唐开元詔许寒食上墓同拜埽礼,沿袭至今,遂有墓祭。”
清赵翼《陔馀丛考·墓祭》:“盖三代以上本无墓祭,故辛有见被髮祭野者而以为异。”

墓祭的国语词典

在墓地祭奠。

墓祭的网络释义

墓祭

  • 墓祭,在坟墓前祭祀。也指扫墓:清明墓祭先父母于姑苏之灵塔。墓祭又称祭扫,过去一般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重阳节,重阳祭扫祖坟活动在境内并不普遍,且久已湮没无闻。惟清明节的祭墓活动十分普遍。每到清明日,境内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祭扫祖坟。祭祖者的态度十分诚敬。
  • 墓祭造句

    清明节那天我们在墓园里墓祭了烈士们的英灵。
    春天的气息浓了,梅花梨花争相怒放,万物散发盎然生机;清明节记得出去走走,扫扫墓祭奠一下先人;保留一份惦记,而生活在继续,鞭策我们更努力!
    市民李瑞也遇到了“霸王”服务,他在人民公墓祭祀时,一位自称是墓地服务人员的男子上前表示,碑上字的颜色淡了,需要描一描。
    雨幕茫茫天苍苍,清明时节心惆怅。郊外凉风断人肠,菊花盛开满地伤。扫墓祭祖泪满裳,诚心悼念来焚香。烟雾缭绕上天堂,保佑逝者永安康。
    清明时节雨纷纷,扫墓祭祖思故人!英容笑貌永铭记,叮嘱教诲难忘怀!先人栽树后人荫,忆古思今励后人;如今美好新生活,共享欢乐共惜珍。
    万物复苏,新生迎清明;扫墓祭祖,真情怀清明;春光明媚,踏青赏清明;珍重生命,大爱在清明。祝你清明节身体健康,内心清明多快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扫墓祭祖悲断肠,焚香烧纸寄哀思,浊酒一杯敬先人,如今已是两相隔,逝者安息天堂上,保佑家人皆安康,清明时节,愿家人福寿安康!
    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作为传统的四大祭祀节之一,清明无论古今都是人们集中扫墓祭奠,追缅先人的日子。
    就像戚蔓菁,她每次来扫墓祭奠自己那已经死掉了三年的亡夫,心情都会格外愉快。
    清明时节雨水多,大地回春吐故纳新。春暧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春游踏青。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耕作植树扫墓祭奠,不忘先人尽兴方归。
    清明节到,扫墓祭祖,伤痛全抛,疲劳也消,踏青郊游,快乐你绕,健康体健,清明祝福,生活美满,爱情浪漫,平安出行,青春长存,万望珍重。
    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

    汉字详情

    [mu]
    部首: 334
    笔画: 13
    五笔: AJD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AKG
    四角: 44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2) 同本义。后不加区别,统称作墓

    墓,丘也。——《说文》

    墓,冢也。——《广雅》

    墓,土也。——《论衡·讥日》

    冢茔之地。——《周礼·墓大夫》注

    适墓不登垄。——《礼记·曲礼》

    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古诗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

    且立石于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墓庐(墓旁的房屋);墓隧(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墓堂(坟墓前的祭堂);墓庭(坟墓周围的庭院)

    (4) 墓地 。如:墓厉(茔地周围界域的标志);墓工(旧指以看风水择墓地为职业的人);墓邻(相邻墓地的墓主);墓亭(墓地上的碑亭)

    (5) 墓志 。如:墓石(墓志;墓碑);墓文(墓志);墓铭(刻在石上埋入坟中的文字);墓刻(指墓碑上的刻文)

    (6) 宏伟的陵墓 。如:烈士墓;墓阙(陵墓前的石建筑,通常左右各一)

    动词

    (1) 葬

    因以宜阳郭为墓。——《战国策·秦策》。注:“葬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墓穴(埋棺材的坑穴);墓俑(殉葬用的偶像)

    英文翻译

    grave, tomb

    方言集汇

    ◎ 粤语:m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5 [梅县腔] mu5 [东莞腔] mu5 [客英字典] mu5 [台湾四县腔] mu5 [客语拼音字汇] mu4 [宝安腔] mu5 [沙头角腔] mu5 [陆丰腔] mu6
    ◎ 潮州话:mo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故去聲開口一等mumoh/muh
    [ji]
    部首: 519
    笔画: 11
    五笔: WFI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BOMMF
    四角: 27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就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即牲祭。本义:祭祀)

    (2) 同本义

    祭,祀也。——《说文》

    祭之为言索也。——《说苑·权谋》

    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公羊传·桓公八年》注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祭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论语·乡党》

    以灵鼓鼓社祭。——《周礼·地官》

    (3) 又如:公祭死难烈士;主祭;陪祭;祭扫(祭祀并扫墓)

    (4) 使用,旧小说中谓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 。如:祭起一件法宝来

    英文翻译

    sacrifice to, worship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5 [宝安腔] zi5 [海陆丰腔] zi5 [梅县腔] zi5 [沙头角腔] zi5 [客英字典] zi5 [陆丰腔] zi5 [东莞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ji4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例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tsĭɛicied/zi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