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寨

bǎo zhài [ bao zhai]
注音 ㄅㄠˇ ㄓㄞˋ

词语释义

堡寨 bǎozhài

(1) 四周建有栅墙的寨子

village with surrounding wall

词语解释

  1. 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

    《文献通考·田赋七》:“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寇来则战。”

  2. 用于比喻。

    茅盾 《子夜》一:“ 吴老太爷 正亦不弱于乃翁;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

引证解释

⒈ 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

《文献通考·田赋七》:“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寇来则战。”

⒉ 用于比喻。

茅盾《子夜》一:“吴老太爷正亦不弱于乃翁;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

堡寨的网络释义

堡寨

  • 堡寨,指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文献通考·田赋七》有记载;也用于比喻。茅盾 《子夜》有记载。
  • 堡寨造句

    我军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引开敌军主力,一举攻克了石堡寨。
    两位休要骗我,他岂是贪馋之辈,他是潜入九首蛇堡寨探听雷玉鸣生死下落去了。
    残颓的城墙废墟满目苍凉,保留原貌的旧式房舍分列在街巷两侧,这就是宁武关一带最早设郡立县、最早建设城垣堡寨的宁化古城。
    鄂西北的南漳县境内至今存留着大量的堡寨聚落,这些堡寨在历史上曾对保卫乡里、庇护乡民发挥过积极的防御作用。
    从整体到局部对南漳堡寨聚落的形成原因、形式类别、结构特点以及建筑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堡寨聚落作了分析。
    半夜时分,回匪从堡寨墙根下悄悄向东北方运动,越过壕堑,攀墙堞而上。
    北宋在西北沿边修建的堡寨,除了用来抵御西夏进攻和招抚沿边蕃部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

    汉字详情

    bǎo,bǔ,pù [bao,bu,pu]
    部首: 334
    笔画: 12
    五笔: WKS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DG
    四角: 26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保声。堡是后起字。本义:土筑的小城)

    (2) 同本义

    据险筑堡以自固。——《晋书·符登载记》

    (3) 又

    关中堡壁三千余所。

    (4) 又如:碉堡;堡障(用于防守的小土城)

    (5) 指堡垒

    送将军登空堡上。——明· 魏禧《大铁椎传》

    (6) 又如:城堡(堡垒式的小城);碉堡

    (7) 另见 bǔ;pù

    英文翻译

    fort, fortress; town, villag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2
    ◎ 客家话:[梅县腔] bau3 [海陆丰腔] bo3 bau3 [客英字典] bau3 [宝安腔] bau3 [客语拼音字汇] bau3 bo3 [台湾四县腔] bo3 bau3 [东莞腔] bau3 [陆丰腔] bo3
    ◎ 潮州话:b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抱上聲開口一等pɑupaux/pav
    zhài [zhai]
    部首: 322
    笔画: 14
    五笔: PFJS
    五行:
    仓颉: JTCD
    四角: 3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赛省声。本义:防卫所用的木栅)

    (2) 同本义

    敌军已近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寨中人踡伏。

    借寨墙为蔽。

    (3) 多指四面环围的驻军处,营垒

    时巴山陈定亦拥兵立寨。——《陈书》

    (4) 又如:寨落(有栅栏或围墙的村落);寨垛(寨墙上的垛口);寨屋(营房)

    (5) 寨子,村庄 。如:山寨;边寨(边疆地区的寨子);寨壕(环绕村寨的壕沟)

    英文翻译

    stockade, stronghold, outpost; brothel

    方言集汇

    ◎ 粤语:zaai6 za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ai5 [客语拼音字汇] cai4 [梅县腔] cai5 [宝安腔] zai5 | cai5 [台湾四县腔] cai5 [东莞腔] zai5 [海陆丰腔] cai6
    ◎ 潮州话:zê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七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犲夬夬開去聲開口二等zrad/draydʒʰæ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