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帖

táng tiē [ tang tie]
注音 ㄊㄤˊ ㄊ一ㄝ

词语释义

时宰相签押下达的文书。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亦称“ 堂帖子 ”。 唐 时宰相签押下达的文书。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曾见 唐 人堂帖,宰相签押,格如今之堂札子也。”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 唐 之政事虽出於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其所下书曰堂帖。”

引证解释

⒈ 亦称“堂帖子”。 唐时宰相签押下达的文书。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
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唐中书指挥事谓之‘堂帖子’。曾见唐人堂帖,宰相签押,格如今之堂札子也。”
宋徐度《却扫编》卷上:“唐之政事虽出於中书门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别号曰政事堂……其所下书曰堂帖。”

堂帖的国语词典

唐宰相处分公事的手谕文书。

堂帖的网络释义

堂帖

  • 堂帖亦称“ 堂帖子 ”。 唐 时宰相签押下达的文书。
  • 汉字详情

    táng [tang]
    部首: 334
    笔画: 11
    五笔: IP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BRG
    四角: 90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2) 同本义

    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 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立于西堂。——《书·顾命》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观其坐高堂。——明· 刘基《卖柑者言》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4)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审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堂前松柱。——晋· 干宝《搜神记》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

    堂有炼珍。——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又如: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6) 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宾客满堂。——《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8) 尊称别人的母亲 。如:令堂;萱堂

    (9) 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 。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10) 也指署事的官吏 。如: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11) 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外堂即向东之坞。——《徐霞客游记》

    (12) 佛堂 。如: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形容词

    (1) 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 。如: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2)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 。如: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3) 高显的样子

    刊层平堂,设切崖。——《文选·张衡·西京赋》

    量词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

    英文翻译

    hall; government office

    方言集汇

    ◎ 粤语:to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o2 tong2 [台湾四县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海陆丰腔] tong2 [客语拼音字汇] tang2 tong2 [宝安腔] tong2 [沙头角腔] tong2 [东莞腔] tong2 [陆丰腔] tong3
    ◎ 潮州话:dng5/deng5 ,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郎唐開平聲開口一等dangdʰɑŋ
    tiè,tiě,tiē [tie]
    部首: 318
    笔画: 8
    五笔: MHH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BYR
    四角: 41260

    详细解释

    tiē

    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tiè

    tiě

    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ē;tiè

    tiè

    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tiē;tiě

    英文翻译

    invitation card; notice

    方言集汇

    ◎ 粤语:t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協入聲開口四等theptʰiep

    堂帖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