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阙

chéng què [ cheng que]
繁体 城闕
注音 ㄔㄥˊ ㄑㄩㄝˋ

词语释义

城阙 chéngquè

(1) 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

the watch tower on either side of the city gate

(2) 宫殿

imperial palace

(3) 城市,特指京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city;capital

词语解释

  1. 城门两边的望楼。

    《诗·郑风·子衿》:“佻兮达兮,在城闕兮。” 孔颖达 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闕,非宫闕也。”

  2. 都城,京城。

    汉 张衡 《东京赋》:“肃肃习习,隐隐轔轔,殿未出乎城闕,斾已返乎郊畛。”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翼》诗:“嘉宾填城闕,丰膳出中厨。”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歛贡城闕。” 仇兆鳌 注:“京师有闕,得称城闕。”

  3. 宫阙。帝王所居之处。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不得束身奔走,稽顙城闕。” 唐 白居易 《长恨歌》:“九重城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后土词渎慢》:“即令黄衣人復引余过数城闕,止一殿庭。”

引证解释

⒈ 城门两边的望楼。

《诗·郑风·子衿》:“佻兮达兮,在城闕兮。”
孔颖达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闕,非宫闕也。”

⒉ 都城,京城。

汉张衡《东京赋》:“肃肃习习,隐隐轔轔,殿未出乎城闕,斾已返乎郊畛。”
三国魏曹植《赠丁翼》诗:“嘉宾填城闕,丰膳出中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歛贡城闕。”
仇兆鳌注:“京师有闕,得称城闕。”

⒊ 宫阙。帝王所居之处。

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不得束身奔走,稽顙城闕。”
唐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闕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宋何薳《春渚纪闻·后土词渎慢》:“即令黄衣人復引余过数城闕,止一殿庭。”

城阙的国语词典

城门上的望楼。

城阙的网络释义

城阙

  • 城阙,汉语词汇。
  • 拼音:chéng què
  • 释义:1. [the watch tower on either side of the city gate]: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2. [imperial palace]:宫殿3. [city;capital]:城市,特指京城
  • 城阙造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现在的大城市到处都是玻璃幕墙、大广场,老北京的‘城阙高耸,甲第连云’再也看不到了……
    焚成灰的蝴蝶断了根的枝叶,挣脱眼眶前冻结的悲切,鲜血流过长街耳畔杀伐不歇,守护的城阙大雨中呜咽。
    只当那些入我眼的,尽我意的,都做自己心里所珍爱之物,只砖片瓦般堆砌起来,就像一座江山城阙。呐,所谓君临天下,便是望着所珍惜的,拥有的一切,来慢慢体验这些,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小小的江山。
    中国古代城阙至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根据其平面形制可分单阙、双阙和三出阙三种类型。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祖庙山门呈皇城阙状,这是因为妈祖被民间尊为天上圣母,是至高无上的女神。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燕飞。
    三名叛军大将军,带着身后的数十人近卫铁甲,如同绑架一般簇拥着李世民和高固,上了城楼,进了城楼上的青砖城阙里。
    苍龙负图山千叠,九十九曲水不歇,正是朝阳万里点燃城阙,远大这时节,一片柳叶吹成雪,舟中温柔海上月,记得人间最好一笑照夜,梦里失约歌里借。
    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系舟上岸打尖住店,风语人言或路过我耳边,城阙荒草枯荣几劫,万家悲喜自有岁月消解。
    随着时间的发展,春秋时期城阙已有等级上的区别,成为标识身份的礼仪象征。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汉字详情

    chéng [cheng]
    部首: 334
    笔画: 9
    五笔: FDN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IHS
    四角: 431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2)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记·田单列传》

    百雉而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据城守御);城曲(城墙角落的地方);城铺(城上巡查的岗位);城堵(城墙)

    (4)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

    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5) 又如:城大(一城的长官。即城主);城主(一城之主);城辇(帝王所居的都市。也泛指京城);城禁(城市的警戒防卫)

    (6) 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东城,西城;城雕(城市雕塑)

    (8) 国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动词

    (1) 筑城

    今吴是惧而城于 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 又如:城郭国(古时谓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干(筑城时埋置土中的木柱)

    (3) 守城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 孙樵《书何易于》

    (4) 又如:城寨(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城操(备边;备边士卒)

    英文翻译

    castle; city, town; municipality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4 sing4
    ◎ 客家话:[梅县腔] shang2 [东莞腔] sang2 [客英字典] sang2 [海陆丰腔] sang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陆丰腔] sang3 [沙头角腔] sang2 [台湾四县腔] sang2 [宝安腔] s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征清開平聲開口三等zjengʑĭɛŋ
    quē,què [que]
    部首: 321
    笔画: 13
    五笔: UUBW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STUO
    四角: 37482

    详细解释

    jué

    动词

    (1) 去除

    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周礼》

    (2) 挖掘

    若阙地及泉。——《左传》

    (3) 毁伤 。如:阙翦(削弱,毁坏)

    (4) 另见 quē;què

    quē

    〈名〉?

    (1) 缺点;错误

    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裨补阙洞。——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阙败(因失误而把事情搞糟);阙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阙失(失误;错误)

    (3) 豁口,空缺

    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列子·汤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

    (4) 又如:阙陷(凹陷)

    (5) 指待补的官额。即缺额 。如:阙车(古代兵车的一种。用以补缺的战车,如现在所谓的机动预备部队);阙簿(缺额登记册)

    (6) 姓

    动词

    (1) 削减;毁坏

    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左传·成公十三年》

    阙更减赋,尽休力役。——《汉书》

    (2) 又如:阙翦(毁坏)

    (3) 空缺;缺少。也作“缺”

    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三国演义》

    (4) 又如: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笔(缺笔画);阙漏(空隙);阙略(缺漏)

    (5) 欠,应给而不给

    逃死阙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新唐书》

    (6) 通“掘”。挖

    若阙地及泉。——《左传·隐公元年》

    阙为深沟。——《国语·吴语》

    形容词

    (1) 残缺;不完善 。如:阙典(残缺的典章制度);阙略(残缺;不完备);阙陋(残缺简陋);阙焉(不完备)

    (2) 另见 jué;què

    què

    名词

    (1) (形声。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

    (2) 同本义

    阙,门观也。——《说文》。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郑风·子衿》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史记·高祖纪》

    伏阙上平黎策。——清· 张廷玉《明史》

    (3) 又如:城阙(城门两边的瞭望台);阙竦(高耸如阙门);阙下(宫阙之下)

    (4) 宫门的代称 。如:阙下(帝王的宫阙之下。借指朝廷);阙门(宫门。位于两观之间)

    (5) 石阙。神庙、坟墓之前砌立的石雕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 李白《忆秦娥》

    (6) 又如:太室阙;高颐阙

    (7) 宫殿 。如:阙庭(宫庭);宫阙(金阙。宫殿。也作天阙);阙掖(宫廷)

    (8) 帝王居地的统称

    诣阙止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9) 另见 quē;jué

    英文翻译

    watch tower; palace

    方言集汇

    ◎ 粤语:kyut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