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守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城池的守备。
《国语·楚语上》:“城守之木,於是乎用之。” 韦昭 注:“城守之餘,然后用之。” 南朝 梁 沉约 《反舌鸟赋》:“倦城守之諠疲,爱田郊之閒素。”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尹侍御奏折》:“ 广平 一带,州县纷然瓦解。城守不施,草间偷活,狼奔豕突,如入无人之境。”
据城而守。
《战国策·楚策一》:“ 扞关 惊,则从 竟陵 已东,尽城守矣。”《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 城守 睢阳 ,而使 韩安国 、 张羽 等为大将军,以距 吴 楚 。”《后汉书·任光传》:“廷掾持 王郎 檄诣府白 光 , 光 斩之于市,以徇百姓,发精兵四千人城守。”
指防守地方的武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直等到钉封文书到了,在监里提了出来绑了, 歷城 县会了城守,亲自押出西关。”
引证解释
⒈ 城池的守备。
引《国语·楚语上》:“城守之木,於是乎用之。”
韦昭注:“城守之餘,然后用之。”
南朝梁沉约《反舌鸟赋》:“倦城守之諠疲,爱田郊之閒素。”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尹侍御奏折》:“广平一带,州县纷然瓦解。城守不施,草间偷活,狼奔豕突,如入无人之境。”
⒉ 据城而守。
引《战国策·楚策一》:“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
《后汉书·任光传》:“廷掾持王郎檄诣府白光,光斩之于市,以徇百姓,发精兵四千人城守。”
⒊ 指防守地方的武官。
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直等到钉封文书到了,在监里提了出来绑了, 歷城县会了城守,亲自押出西关。”
城守的国语词典
守御城邑的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2)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记·田单列传》
百雉而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据城守御);城曲(城墙角落的地方);城铺(城上巡查的岗位);城堵(城墙)
(4)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
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5) 又如:城大(一城的长官。即城主);城主(一城之主);城辇(帝王所居的都市。也泛指京城);城禁(城市的警戒防卫)
(6) 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东城,西城;城雕(城市雕塑)
(8) 国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动词
(1) 筑城
今吴是惧而城于 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 又如:城郭国(古时谓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干(筑城时埋置土中的木柱)
(3) 守城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 孙樵《书何易于》
(4) 又如:城寨(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城操(备边;备边士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ang2 [东莞腔] sang2 [客英字典] sang2 [海陆丰腔] sang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陆丰腔] sang3 [沙头角腔] sang2 [台湾四县腔] sang2 [宝安腔] s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成 | 是征 | 常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zjeng | ʑĭɛ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本义:官吏的职责,职守)
(2) 同本义
守,官守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寺,廷也;府,文书藏也。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王巡虢守。——《左传·二十一年》
均地守。——《周礼均人》。注:“地守,衡虞之属。”
纠其守。——《周礼·内宰》。注:“宿卫者。”
虽守者益。——《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左传·隐公五年》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孟子·公孙丑下》
(3) 节操;操守
妾为情缘,葳蕤之质,一朝失守。——《聊斋志异》
(4) 秦代郡的长官名,汉代更名太守。后时作州、府地方长官的省称。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政府主要官员
守者,秦置也。 秦兼天下,置三川守。 伊、 河、 洛也。—— 蔡邕《独断》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5) 又如:郡守;吴起为河西守
(6) 州郡地方政府所在地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守曰兴州。—— 唐·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7) 原则,规范,准则 。如:有为存守;喜之以验其守
动词
(1) 遵守;奉行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识鉴》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守官箴(遵守为官之准则);守古(遵守古训);守数(恪守法规)
(3) 坚持,保持;保守
守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公孙弘传》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估读勤苦,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田横, 齐之壮士,犹守义不辱。——《资治通鉴》
(4) 又如:守一(执一,专一);守经(固守经典之义);守常(遵循惯例,固守常法);守义(固守义理,笃守正道);守孀(守寡。孀:寡妇);守着老一套;因循守旧;守恶(坚持邪恶);守求(坚持索求);守故(守旧;保持原状);守成(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守阙(承继皇位);守真(保持真元;保持本性);守拙(以拙自安,不愿做官。拙:拙于应付世务)
(5) 看守,看管
汤为儿守舍。——《史记·张汤传》
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水浒传》
后汉使复至 匈奴,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守钱虏(守财奴;财多而吝啬者);守喜婆(接生婆);守生(守候接生);守梓(守灵);守庚申(在庚申日吃斋、静坐不眠);守制读礼(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
(7) 保卫;防守,与“攻”相对
俾守我王。——《诗·小雅·十月之交》
横野将军徐晃守 江陵。——《资治通鉴》
乃使蒙恬北筑 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守把(把守;掌握);守备(明清所设武官名称,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守政(关于防守的事务);守口(把守关口);守要(把守要隘);守境(守卫边境);守舍(看守门户)
(9) 掌管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商君书》
(10) 收捕
昭应闻此,必劝 楚王益兵守 雍氏。——《战国策》
(11) 依靠;依傍 。如:守亲(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时常厮守)
(12) 请求
数守大将军光,为 丁外人求侯。——《汉书》
(13) 守侯;守护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14) 做郡的知州
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3 shiu3 [海陆丰腔] sh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陆丰腔] shiu6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u3 [沙头角腔] su3 [宝安腔] su3 siu3 [东莞腔] si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首 | 書九 | 書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sjux/sjov | ɕĭ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