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墉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城墙。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师旅痛於久勤,城墉闕於素备。” 宋 曾巩 《明州修城祭土神文》:“州有帝命,缮治城墉。” 明 吴宽 《赋黄楼送李贞伯》诗:“ 徐州 太守 苏长公 ,夜呼卒伍登城墉。” 王树枬 《武汉战纪》:“革军森列快枪,佐以土砲灰瓶石子,布满城墉。”
引证解释
⒈ 城墙。
引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师旅痛於久勤,城墉闕於素备。”
宋曾巩《明州修城祭土神文》:“州有帝命,缮治城墉。”
明吴宽《赋黄楼送李贞伯》诗:“徐州太守苏长公,夜呼卒伍登城墉。”
王树枬《武汉战纪》:“革军森列快枪,佐以土砲灰瓶石子,布满城墉。”
城墉的网络释义
城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2)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城,所以盛民也。——《说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记·田单列传》
百雉而城。——《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
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可以自守也。——《墨子·七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 李白《送友人》
(3) 又如: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据城守御);城曲(城墙角落的地方);城铺(城上巡查的岗位);城堵(城墙)
(4) 古代王朝国都、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都以有城垣的都邑为中心。皆可称城
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5) 又如:城大(一城的长官。即城主);城主(一城之主);城辇(帝王所居的都市。也泛指京城);城禁(城市的警戒防卫)
(6) 城市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东城,西城;城雕(城市雕塑)
(8) 国
土国城漕。——《诗·邶风·击鼓》
动词
(1) 筑城
今吴是惧而城于 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2) 又如:城郭国(古时谓西域筑城定居的国家);城干(筑城时埋置土中的木柱)
(3) 守城
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唐· 孙樵《书何易于》
(4) 又如:城寨(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城操(备边;备边士卒)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ang2 [东莞腔] sang2 [客英字典] sang2 [海陆丰腔] sang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陆丰腔] sang3 [沙头角腔] sang2 [台湾四县腔] sang2 [宝安腔] s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成 | 是征 | 常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zjeng | ʑĭɛ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庸声。本义:城墙)
(2) 同本义
墉,城垣也。——《说文》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易·解》
祈于四墉。——《左传·昭公十八年》
与尔监冲,以伐崇墉。——《诗·大雅·皇矣》
(3) 又如:墉基(城墙的根基);墉堞(女墙,城墙上的矮墙)
(4) 高墙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召南·行露》
(5) 又如:墉垣(墙壁);墉屋(垣墙与房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ung2 [海陆丰腔] rung2 [客英字典] jung2 [台湾四县腔] ju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容 | 餘封 | 以 | 鍾 | 平聲 | 冬 | 開口三等 | 通 | 鍾 | jĭwoŋ | jyung/jv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