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名

mái míng [ mai ming]
注音 ㄇㄞˊ ㄇ一ㄥˊ

词语释义

埋名 máimíng

(1) 隐瞒自己的真实名字

隐姓埋名
conceal one's identity

词语解释

  1. 姓名埋没,不为人知。

    《汉书·翟方进传》:“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慙於先帝。” 明 李东阳 《拟古出塞》诗之一:“征南竞投籍,征北多埋名。”

  2. 隐藏姓名,不让人知。

    南朝 宋 颜延之 《七绎》:“北岳生剗迹埋名,身閒事尽。”《老残游记》第七回:“京城里鏢局上请过他几次,他都不肯去,情愿埋名隐姓,做个农夫。”

引证解释

⒈ 姓名埋没,不为人知。

《汉书·翟方进传》:“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慙於先帝。”
明李东阳《拟古出塞》诗之一:“征南竞投籍,征北多埋名。”

⒉ 隐藏姓名,不让人知。

南朝宋颜延之《七绎》:“北岳生剗迹埋名,身閒事尽。”
《老残游记》第七回:“京城里鏢局上请过他几次,他都不肯去,情愿埋名隐姓,做个农夫。”

埋名的国语词典

隐灭姓名,不使人知道。

埋名的网络释义

埋名

  • 埋名是指隐瞒真实名字,不让别人知道的意思,出自《汉书·翟方进传》。
  • 埋名的翻译

    英语: to conceal one's identity, to live incognito

    近义词

    埋名造句

    他在大事底定之后功成身退,从此隐姓埋名,做个与世无争的人。
    旧社会,一些穷人为了逃避债务,隐姓埋名,流落他乡。
    他离开故乡后就隐姓埋名了。
    他隐姓埋名在这儿生活了二十多年。
    孙中山先生在发动革命初期隐姓埋名,以避清廷耳目。
    老人一生不事权贵,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一心务农。
    因为不堪盛名之累,他不得不隐姓埋名,暂时避居山林,图个耳根清净。
    我将远走高飞,隐姓埋名到别处去过日子。
    范蠡既佐句践灭吴,便离越适齐,从此隐姓埋名,泛游江湖。
    退休后,他像个隐姓埋名的人,住在深山裡过着閒云野鹤的生活。
    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他只好逃到国外,隐姓埋名地过着寂寞的日子。
    陈暮生明白这书的重要性,当下欣喜若狂,不再出门乞讨,而是,隐姓埋名,找了一处地方栖身下来,刻苦钻研经书上的内容。
    埋名,以后我们就是最亲的人了。我会努力保护你的,我们一起生,一起死,好不好?洛昭言。
    埋名犯下的罪……我会承担责任。
    马跳乌江,霸王自刎,小将也要捐生,是乌江的亭长劝解下来,小将这才乘舟逃回江东,隐姓埋名,悄悄地把霸王枪给传了下来。
    今特着夫人与儿女三人回归本土,避隐埋名,以延包氏一脉。
    权利和力量是人们永恒追求的东西,前宋遗族简氏一家,隐姓埋名,居住于扬州。
    只有当时还是婴儿的祖先斯塔由于被家臣抱出玩耍,而死里逃生来到现今的联合王国都城犁镜隐姓埋名下来。
    虹兮缚兮,吾心念之……这并非昭言的字迹。洛埋名,你果然……闲卿。
    小宝也是隐姓埋名,一路躲躲闪闪的来到京城,而且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小宝还发现当初劫杀自己的一伙山贼居然一路跟到京城才离去。

    汉字详情

    mái,mán [mai,man]
    部首: 334
    笔画: 10
    五笔: FJFG
    仓颉: GWG
    四角: 46115

    详细解释

    mái

    动词

    (1) (形声.从土,里声.字本作“薶”,甲骨文字形,象在坑中埋狗的形象,是向地神祭献的活动。本义:藏入土中)

    (2) 同本义

    祭器敝则埋之,龟筴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礼记·曲礼上》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我死谁埋。——清· 袁枚《祭妹文》

    毁其盆,悉埋于地。——龚自珍《病梅馆记》

    (3) 又如:埋地雷;埋玉(比喻英才或美女之死);埋书(把盟书埋在地下。古代盟誓时的一种礼仪);埋狱(埋没在监狱屋基下的宝剑。比喻埋没人才)

    (4) 古代特指简陋不依礼制而落葬。也泛指葬埋

    葬不如礼曰埋。(如:按照)——《释名·释葬制》

    (5) 又如:埋骨(人死而埋葬屍骨);埋匿(埋窆。掩埋尸体);埋堙(埋藏。掩埋尸体);埋魂(埋葬英魂);埋蛇(“埋蛇”为善行仁爱之典);埋掩(掩埋,埋葬)

    (6) 藏,掩盖

    狐埋之而狐搰之。——《国语·吴语》

    (7) 又如:埋冤(含冤);埋情(昧心);埋忧(隐藏忧愁);埋身(埋名;隐居);埋匿(埋藏);埋翳(掩埋;掩盖);埋覆(掩蔽;覆盖)

    (8) 低,低下去 。如:埋头顾影(形容矫饰者暗中窥察外界的反应);埋首(埋头)

    形容词

    (1) 犹暮或末 。如:埋年(方言。年老);埋暮(迟暮。喻年岁大)

    (2) 另见 mán

    mān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bury, secrete, conceal

    方言集汇

    ◎ 粤语:maai4
    ◎ 客家话:[梅县腔] mai2 me.2 [东莞腔] mai2 [客英字典] mai2 me2 [海陆丰腔] mai2 [客语拼音字汇] mai2 [宝安腔] mai2 [沙头角腔] mai2 [台湾四县腔] mai2 [陆丰腔] mai3
    ◎ 潮州话:m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皆皆開平聲開口二等mɐimrai/maei
    míng [ming]
    部首: 337
    笔画: 6
    五笔: QKF
    五行:
    仓颉: NIR
    四角: 276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名词

    (1) 名字;名称

    请问名。——《仪礼·士昏礼》

    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仪礼·聘礼》

    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注:“爵号也。”

    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周书·谥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2) 又如:名榜(名帖);名物(物品的名称及形状);名纸(名片);名象(泛指称谓、法制、器物等。名,指称;象,法象)

    (3) 名门,名家 。如:名胤(名门的后裔);名迹(名家的手迹);名画(名家的图画);名书(名家的墨迹)

    (4) 名人, 杰出的人 。如: 名彦(名人才士);名俊(俊杰,杰出的人);名场(名人聚会之所);名贤(名人贤士);名辈(名流)

    (5) 名声,名誉,名望

    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滑稽列传》

    名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名宿(有名誉、负众望的读书人);名实(声誉与真才。或指名称与实质);名体(声名与实才)。如:名父(指人父有名望);名分(名望和身分)

    (7) 功业,功名 。如:名心(求功名之心);名品(名位品级);名级(名位品级);名烈(功业);名业(功名业绩)

    (8) 名义

    名曰馆伴。(名义上是招待使者的官员。)——宋· 文天祥《后序》

    (9) 又如:名分(名义);名田(以私名占有田地);名色(名义)

    (10) 对人在数列中位置的规定 。如:第三名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诗·齐风·猗嗟》

    形容词

    (1) 有名的,著名的;名贵的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仙则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

    (2) 又如:名姝(著名的美女);名宿(有名的老前辈);名素(一向有名望的人);名族(著名的家族;名字姓氏);名花(名贵的花。俗称美女、名妓为名花);名贵(著名而显贵的人;贵重难得的器物);名都(著名的都市)

    (3) 大的

    因名山升中于天。——《礼记·礼器》。注:“犹大也。”

    环如因而赂一名都。——《战国策·秦策》。注:“大也。”

    (4) 又如:名山(大山);名川(大河);名藩(重要的大藩镇);名器(大器)

    量词

    用于人的数量 。如:二十名工人;三十名学生

    英文翻译

    name, rank, title, pos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meng4 ming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iang2 [海陆丰腔] miang2 [梅县腔] miang2 [东莞腔] miang2 [客英字典] miang2 [台湾四县腔] mia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ang2 [陆丰腔] miang3 [宝安腔] m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并清開平聲開口三等mĭɛŋmjeng/mi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