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垂首帖耳
(1) 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帖”也作“贴”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元·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成语用法
垂首帖耳作谓语、定语;指驯服恭顺。
垂首帖耳的网络释义
垂首帖耳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
)声。本义:边疆)(2) 通“陲”。边疆;边境
垂,远边也。——《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
垂,疆也。——《广韵》
寡人无良边垂之臣。——《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战国策·秦策四》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曹植《白马篇》
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3) 堂檐下靠阶的地方
(4) 又如:垂堂(堂边近阶处屋檐下)
动词
(1) 垂挂
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垂发。——《后汉书·邓禹传》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垂垂(形容下垂的样子);垂丝(垂下发丝);垂梢(马尾长而下垂);垂涕(哭泣);垂髫(童子未行冠礼前,头发下垂,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3) 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音(垂示于文辞);垂则,垂法(垂示法则);垂训(垂示教训)
(4) 赐予 。如:垂盼(优待);垂佑(赐予保佑)
(5) 留传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韩愈《答李诩书》
(6) 又如:垂名竹帛(名载史册;流芳后世);垂教(留传教训于后世);永垂不朽
(7) 注意;留意 。 如:垂青(看重;见爱);垂顾(看重;宠爱)
(8) 低下,放低 。如:垂意(降意;垂念);垂光(光辉下照)
形容词
(1) 垂直的,与地平面成九十度角度的 。如:垂面
(2) 细长下挂的——多用于树 。如:垂柳;垂丝(下垂的丝状枝条);垂云(低垂的云彩)
副词
接近,快要 。如:垂及(将至);垂毙(垂死):垂没(将死);垂年(晚年,将死之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i2 [海陆丰腔] sui2 [梅县腔] shui2 shui5 chui2 [宝安腔] sui2 [沙头角腔] sui2 [客语拼音字汇] se2 sui2 [台湾四县腔] sui2 [东莞腔] sui2 [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2) 同本义 首,阳也。——《汉书·天文志》 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战国策·燕策》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昂首;叩首;搔首;首功(以获敌首论功);首虏(指斩获敌人的首级);首枕其股(让死者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这是古代臣下对横遭杀害的君主表示哀痛之礼);首丘(归葬故乡;亦指怀念故乡);首身分离(被杀,判处斩刑) (4) 首领,团体的领导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元首;酋首;群龙无首 (6) 开端;开头;前端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韩非子·心度》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首事(开始);首春(孟春。指农历正月);首秋(孟秋。指农历七月);首祚(一年的开头);首夏(夏季之始。即“孟夏”。指农历四月);首岁(正月。一年的开始) (8) 要领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书·秦誓》 (9) 剑柄上的环 进剑者左首。——《礼记》 (10) 位次。方;面 史进下首坐了。——《水浒传》 (11) 又如:左首;上首;外首;东首;门首 形容词 (1) 第一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汉书·儒林传序》 (2) 又如:首公(以公务为首要。即“奉公”);首功(第一等功劳);首选(当选为第一。科举时代考试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恶;首犯;首僧(当家和尚);首县(县城和府城在一处的县,也指知县);首事(地方上领头管事的绅士);首事(首要的事);首从(主犯与从犯) (3) 形容迟疑不决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彊,每与 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 汉亦收其用。——《后汉书·邓训传》 (4) 又如:首施(迟疑进退不定。同首鼠);首鼠(迟疑不决。也作“首施”) 动词 (1) 告发 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首诉(出首;控告);首人(出面告状的人) (3) 自首,犯人自己到有关部门去交代罪行 (贼役赃官)一半都来睦县自行投首,拜参 张招讨并众官,尽皆准首,复为良民。——《水浒传》 (4) 又如:首官(向官府自首或告发);自首;首状(自首或告发的状词);首免(指自首而得以从轻发落);首罪(自首) (5) 头向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6) 向着…出发 北首燕路。——《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如:首路(出发);首涂(启程;上路) (8) 屈服;服罪 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后汉书》 (9) 标明;显示 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礼记》 副词 (1) 最早;首先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首唱(首先倡导、发起。也作“首倡”);首创(创始) 量词 一篇 。如:唐诗三百首 英文翻译head; first; leader, chief; a poem
方言集汇◎ 粤语:s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u3 [陆丰腔] shi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ii3 [梅县腔] shu3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 潮州话:siu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详细解释tiē形容词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动词 (1) 粘。同“贴”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名词 (1) 官府文书,公文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量词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è名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英文翻译invitation card; notice
方言集汇◎ 粤语:ti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ap7 [沙头角腔] tiap7 [梅县腔] tiap7 [台湾四县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5 tiab6 [东莞腔] diap7 [陆丰腔] tiap7 [宝安腔] tiap7 [海陆丰腔] tiap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六止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