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谅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见谅;赐予谅解。
明 张居正 《答凌洋山辞餽助书》:“辱在心知,故直吐其愚,万惟垂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丁前溪》:“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 清 薛福成 《答友人论禁洋烟书》:“姑就来书之旨,一抒狂瞽之论,幸垂谅焉。”
引证解释
⒈ 见谅;赐予谅解。
引明张居正《答凌洋山辞餽助书》:“辱在心知,故直吐其愚,万惟垂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
清薛福成《答友人论禁洋烟书》:“姑就来书之旨,一抒狂瞽之论,幸垂谅焉。”
垂谅的网络释义
垂谅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
)声。本义:边疆)(2) 通“陲”。边疆;边境
垂,远边也。——《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
垂,疆也。——《广韵》
寡人无良边垂之臣。——《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战国策·秦策四》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曹植《白马篇》
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3) 堂檐下靠阶的地方
(4) 又如:垂堂(堂边近阶处屋檐下)
动词
(1) 垂挂
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垂发。——《后汉书·邓禹传》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垂垂(形容下垂的样子);垂丝(垂下发丝);垂梢(马尾长而下垂);垂涕(哭泣);垂髫(童子未行冠礼前,头发下垂,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3) 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音(垂示于文辞);垂则,垂法(垂示法则);垂训(垂示教训)
(4) 赐予 。如:垂盼(优待);垂佑(赐予保佑)
(5) 留传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韩愈《答李诩书》
(6) 又如:垂名竹帛(名载史册;流芳后世);垂教(留传教训于后世);永垂不朽
(7) 注意;留意 。 如:垂青(看重;见爱);垂顾(看重;宠爱)
(8) 低下,放低 。如:垂意(降意;垂念);垂光(光辉下照)
形容词
(1) 垂直的,与地平面成九十度角度的 。如:垂面
(2) 细长下挂的——多用于树 。如:垂柳;垂丝(下垂的丝状枝条);垂云(低垂的云彩)
副词
接近,快要 。如:垂及(将至);垂毙(垂死):垂没(将死);垂年(晚年,将死之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i2 [海陆丰腔] sui2 [梅县腔] shui2 shui5 chui2 [宝安腔] sui2 [沙头角腔] sui2 [客语拼音字汇] se2 sui2 [台湾四县腔] sui2 [东莞腔] sui2 [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形声。从言,京声。本义:诚实;信实) (2) 同本义 谅,信也。——《说文》 众信曰谅。——《方言一》 请肆简谅。——《礼记·内则》 友直友谅。——《论语》 易直子谅之心。——《礼记·祭义》 私直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楚辞·九辩》 (3) 又如:谅直(诚信正直) ;谅士(诚信之士);谅节(高尚的节操);谅实(真诚) (4) 固执,坚持己见 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 动词 (1) 谅解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鄘风·柏舟》 未必谅某此心也。——欧阳修《与刁景纯学士书》 (2) 又如: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谅情(体谅实情) (3) 宽恕或容忍 谅其至冤。——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谅宥(原谅);尚希见谅 (5) 料想,认为 自谅前事年远,无人推剥。——《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庆团圆》 (6) 又如:谅不见怪;谅必如此;谅来(想来;料想);谅他也不会这样做 英文翻译excuse, forgive; guess, presume
方言集汇◎ 粤语:loeng6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