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成语用法
垂耳下首作谓语、定语;指驯服。
引证解释
⒈ 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
引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垂耳下首的网络释义
垂耳下首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
)声。本义:边疆)(2) 通“陲”。边疆;边境
垂,远边也。——《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
垂,疆也。——《广韵》
寡人无良边垂之臣。——《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战国策·秦策四》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曹植《白马篇》
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3) 堂檐下靠阶的地方
(4) 又如:垂堂(堂边近阶处屋檐下)
动词
(1) 垂挂
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垂发。——《后汉书·邓禹传》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垂垂(形容下垂的样子);垂丝(垂下发丝);垂梢(马尾长而下垂);垂涕(哭泣);垂髫(童子未行冠礼前,头发下垂,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3) 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音(垂示于文辞);垂则,垂法(垂示法则);垂训(垂示教训)
(4) 赐予 。如:垂盼(优待);垂佑(赐予保佑)
(5) 留传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韩愈《答李诩书》
(6) 又如:垂名竹帛(名载史册;流芳后世);垂教(留传教训于后世);永垂不朽
(7) 注意;留意 。 如:垂青(看重;见爱);垂顾(看重;宠爱)
(8) 低下,放低 。如:垂意(降意;垂念);垂光(光辉下照)
形容词
(1) 垂直的,与地平面成九十度角度的 。如:垂面
(2) 细长下挂的——多用于树 。如:垂柳;垂丝(下垂的丝状枝条);垂云(低垂的云彩)
副词
接近,快要 。如:垂及(将至);垂毙(垂死):垂没(将死);垂年(晚年,将死之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i2 [海陆丰腔] sui2 [梅县腔] shui2 shui5 chui2 [宝安腔] sui2 [沙头角腔] sui2 [客语拼音字汇] se2 sui2 [台湾四县腔] sui2 [东莞腔] sui2 [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六止
详细解释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方言集汇◎ 粤语:haa5 haa6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2) 同本义 首,阳也。——《汉书·天文志》 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战国策·燕策》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昂首;叩首;搔首;首功(以获敌首论功);首虏(指斩获敌人的首级);首枕其股(让死者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这是古代臣下对横遭杀害的君主表示哀痛之礼);首丘(归葬故乡;亦指怀念故乡);首身分离(被杀,判处斩刑) (4) 首领,团体的领导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元首;酋首;群龙无首 (6) 开端;开头;前端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韩非子·心度》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首事(开始);首春(孟春。指农历正月);首秋(孟秋。指农历七月);首祚(一年的开头);首夏(夏季之始。即“孟夏”。指农历四月);首岁(正月。一年的开始) (8) 要领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书·秦誓》 (9) 剑柄上的环 进剑者左首。——《礼记》 (10) 位次。方;面 史进下首坐了。——《水浒传》 (11) 又如:左首;上首;外首;东首;门首 形容词 (1) 第一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汉书·儒林传序》 (2) 又如:首公(以公务为首要。即“奉公”);首功(第一等功劳);首选(当选为第一。科举时代考试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恶;首犯;首僧(当家和尚);首县(县城和府城在一处的县,也指知县);首事(地方上领头管事的绅士);首事(首要的事);首从(主犯与从犯) (3) 形容迟疑不决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彊,每与 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 汉亦收其用。——《后汉书·邓训传》 (4) 又如:首施(迟疑进退不定。同首鼠);首鼠(迟疑不决。也作“首施”) 动词 (1) 告发 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首诉(出首;控告);首人(出面告状的人) (3) 自首,犯人自己到有关部门去交代罪行 (贼役赃官)一半都来睦县自行投首,拜参 张招讨并众官,尽皆准首,复为良民。——《水浒传》 (4) 又如:首官(向官府自首或告发);自首;首状(自首或告发的状词);首免(指自首而得以从轻发落);首罪(自首) (5) 头向着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6) 向着…出发 北首燕路。——《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如:首路(出发);首涂(启程;上路) (8) 屈服;服罪 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后汉书》 (9) 标明;显示 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礼记》 副词 (1) 最早;首先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首唱(首先倡导、发起。也作“首倡”);首创(创始) 量词 一篇 。如:唐诗三百首 英文翻译head; first; leader, chief; a poem
方言集汇◎ 粤语:s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u3 [陆丰腔] shiu3 [沙头角腔] su3 [东莞腔] siu3 [客英字典] shiu3 [台湾四县腔] sii3 [梅县腔] shu3 shiu3 [宝安腔] su3 siu3 [客语拼音字汇] su3 ◎ 潮州话:siu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