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绿化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
垂直绿化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
)声。本义:边疆)(2) 通“陲”。边疆;边境
垂,远边也。——《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
垂,疆也。——《广韵》
寡人无良边垂之臣。——《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战国策·秦策四》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曹植《白马篇》
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3) 堂檐下靠阶的地方
(4) 又如:垂堂(堂边近阶处屋檐下)
动词
(1) 垂挂
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垂发。——《后汉书·邓禹传》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垂垂(形容下垂的样子);垂丝(垂下发丝);垂梢(马尾长而下垂);垂涕(哭泣);垂髫(童子未行冠礼前,头发下垂,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3) 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音(垂示于文辞);垂则,垂法(垂示法则);垂训(垂示教训)
(4) 赐予 。如:垂盼(优待);垂佑(赐予保佑)
(5) 留传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韩愈《答李诩书》
(6) 又如:垂名竹帛(名载史册;流芳后世);垂教(留传教训于后世);永垂不朽
(7) 注意;留意 。 如:垂青(看重;见爱);垂顾(看重;宠爱)
(8) 低下,放低 。如:垂意(降意;垂念);垂光(光辉下照)
形容词
(1) 垂直的,与地平面成九十度角度的 。如:垂面
(2) 细长下挂的——多用于树 。如:垂柳;垂丝(下垂的丝状枝条);垂云(低垂的云彩)
副词
接近,快要 。如:垂及(将至);垂毙(垂死):垂没(将死);垂年(晚年,将死之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i2 [海陆丰腔] sui2 [梅县腔] shui2 shui5 chui2 [宝安腔] sui2 [沙头角腔] sui2 [客语拼音字汇] se2 sui2 [台湾四县腔] sui2 [东莞腔] sui2 [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L( ),从十,从目。 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2) 同本义 直,正见也。——《说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左传·襄公七年》 木曰曲直。——《书》 巽为绳直。——《易·说卦》 先定准直。——《礼记·月令》 争高直指。——吴均《与朱元思书》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又 斫直删密。 (4) 又 锄其直。 (5) 又如:直线;直路;笔直;直迫(直直愎愎。直直劈劈。直搭直。直截了当);直橛橛(身体挺得直直的);直隆隆(高而直起);直堑(直的沟渠);直缕(形容直直挺挺,形容笔直或僵直的样子);直坦坦(笔直而平坦) (6) 竖。与“横”相对 。跟地面垂直的 直栏横槛。——唐· 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直上直下;直升机 (8) 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 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韩非子·五蠹》 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直道而行。——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居正惮瑞峭直。——《明史》 (9) 又如:直辞(正直的言辞);直声(正直之言);直质(正直朴实的资质);直信(正直诚实);直言正色(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10) 直爽 哥哥是口直心快射粮军。——《元曲选》 (11) 又如:心直口快;直势(耿直坦率);直性子(性情直爽的人);直人(直爽的人;正直的人);直心眼(指人的心地直率) (12) 正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3) 又如:直南(正南);直北(正北);直准(正则) (14) 正当,有理 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副词 (1) 径直,一直 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直进罾步。——《广东军务记》 (2) 又 直至初六。 直诘袁曰。——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直书就和(径直写成了一首和诗);直律律(直接;径直);直乃(简直就是);直叙(直接叙述);直解(直接领悟);直抵(一直到达) (4) 故意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汉书·张良传》 直堕其履圯下。——《史记·留侯世家》 (5) 竟然 何物老魅,直尔大胆,致坏箧子。——《聊斋志异》 而直为此廪廪也。(直:竟。为:造成。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 又如:直如此(竟然这样);直恁(竟然如此;竟然这样) (7) 只;仅仅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无由进之耳。——《荀子·礼论》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直以为不能。——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直见爱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8) 又如:直当的(仅仅够得上;只值);直好(只得;只好) (9) 简直 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庄子·秋水》 直可惊天地。——孙文《序》 (10) 通“特”&X({tè})。单单,单独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直立而不胜。——《荀子·不苟》 直堕其履圮下。——《史记·留侯世家》 动词 (1) 伸直;挺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2) 又如:直身(伸直的身躯);直直腰儿;把铁丝直一直;直脚(伸腿,死去);直屡屡(挺直) (3) 伸雪 妾虽死不敢诉也,而天使见之,为直其冤。——苏轼《子姑神记》 (4) 面对着,当 马各直其算。——《礼记·投壶》 前列直斗口三星。——《史记·天官书》 武库正直其墓。——《史记·樗里子甘茂传》 魏之武卒,不可以直 秦之锐士。——《汉书·刑法志》 立阼阶下,直东序西面。——《仪礼·士冠礼》 直夜溃围南出。——《史记·项羽本纪》 (5) 遇,碰上 管教他灵山会里直着个有缘人。——汤显祖《南柯记·宫训》 (6) 当值,轮值,轮班 王民为侍中,直于省内。—— 房玄龄《晋书》 直使送之。——《战国策·齐策三》。注:“直,当日直使也。” (7) 又如:直内(内廷值班的人);值月(当值某月);直房(值班室) (8) 担任 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 李延寿《南史》 (9) 价值相当于 为皮币,直四十万。——《史记·平淮书》 岂闻一绢直万钱?——杜甫《惜昔诗》 名词 (1) 价值;代价 爰得我直。——《诗·魏风·硕鼠》 象床之直千金。——《战国策·齐策三》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昂其直。——《聊斋志异·促织》 (2) 又 高其直。 (3) 工钱 受若直,怠若事。——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 (1) 即使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池州送孟迟先辈》 (2) 又如:直饶(即使) 介词 当…时候 直夜溃围南出。——《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straight, erect, vertical
方言集汇◎ 粤语:zik6
◎ 客家话:[陆丰腔] chit8 [客语拼音字汇] cid6 [沙头角腔] cit8 [东莞腔] tsik8 [海陆丰腔] chit8 [梅县腔] chit8 [台湾四县腔] tsiit8 [客英字典] chit8 [宝安腔] cit8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详细解释lù名词 (1) 通“菉”。一种野菜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小雅·绿竹猗猗》 (2) 帝王受命的符箓。后作“箓” 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 (3) 又用于绿林(绿林山)、绿营(清代汉人地方武装)、鸭绿江等 (4) 另见 lǜ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2) 同本义 绿,帛青黄色也。——《说文》 君朱绿。——《礼记·玉藻》 绿叶素荣。——《楚辞·橘颂》。注:“犹青也。” 绿车名曰皇孙车。天子有孙,乘之以从。——蔡邕《独断》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水绿(浅绿色);碧绿(青绿色);绿耳(骏马名。为“周穆王”八骏之一。因其毛为绿色,故名);绿竹(绿色的竹子);绿沈(浓绿色,深绿色。凡弓、枪衣甲及其它器物饰以绿漆或为绿色的都可加上绿沈二字);绿波(碧波,澄绿的水波);绿衫(“唐”时低层官吏所穿的绿色衣衫) (4) 颜色昏暗,乌黑色 绿云扰扰。——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引申为青春年少的容颜);绿媛(有乌黑头发的美女);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动词 (1) 呈现绿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绿化(种植花、草、树木,使周围一片碧绿,在城市可以使环境优美卫生,在山区可防止水土流失);绿浮(指绿茶泡出的液汁);绿油(用油彩饰为绿色);绿意(指春天草木葱翠的气象);绿威威(形容呈现一片绿色) (3) 另见 英文翻译green; chlorine
方言集汇◎ 粤语:luk6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huā
动词
(1) 用掉、耗费。同“花” 。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动词
(1) (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和故百物化焉。——《礼记·乐记》
若欲其化也。——《周礼·柞氏》。注:“犹生也。”
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胜败若化。——《国语·晋语》。注:“言转化无常也。”
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
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而骨化石。——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化现(变化);化心(改变其心性);化先(四时变化之始);化治(变化治理)
(4) 教化
化,教行也。——《说文》。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
变则化。——《礼记·中庸》
淳淳乎纯谨畏化。——《吕氏春秋·士容》。注:“教也。”
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杨恽《报孙会宗书》
(5) 又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6) 感化;转变人心
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邹阳《狱中梁王书》
(7) 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8) 募化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西游记》
(9) 又如:化饭(化斋);化布施(即化缘。佛教用语。募化钱粮);化钱(募化钱财);化斋(僧道向人募化斋饭)
(10) 用火烧 。如:化人场(化人厂。即火葬场);火化
(11) 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12) 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 死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14) 消除,去掉
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名词
(1) 习俗,风气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如:数理化
后缀词
(1) 使成为,使变成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a5 [海陆丰腔] fa5 [客英字典] fa5 [宝安腔] fa5 [客语拼音字汇] fa4 [陆丰腔] fa5 [沙头角腔] fa5 [台湾四县腔] fa5 [东莞腔] fa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化 | 呼霸 | 曉 | 麻二合 | 去聲 | 禡 | 合口二等 | 麻 | 假 | hruah/xoah | 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