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孔颖达疏:“谓所任得人,人皆称职,手无所营,下垂其拱。”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成语用法
垂拱而治作谓语、定语;指帝王无为而治。
垂拱而治的国语词典
天子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垂拱而治的网络释义
垂拱而治
近义词
垂拱而治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
)声。本义:边疆)(2) 通“陲”。边疆;边境
垂,远边也。——《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
垂,疆也。——《广韵》
寡人无良边垂之臣。——《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战国策·秦策四》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曹植《白马篇》
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荀子·臣道》
(3) 堂檐下靠阶的地方
(4) 又如:垂堂(堂边近阶处屋檐下)
动词
(1) 垂挂
垂带悸兮。——《诗·卫风·芄兰》
垂发。——《后汉书·邓禹传》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垂垂(形容下垂的样子);垂丝(垂下发丝);垂梢(马尾长而下垂);垂涕(哭泣);垂髫(童子未行冠礼前,头发下垂,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3) 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音(垂示于文辞);垂则,垂法(垂示法则);垂训(垂示教训)
(4) 赐予 。如:垂盼(优待);垂佑(赐予保佑)
(5) 留传
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韩愈《答李诩书》
(6) 又如:垂名竹帛(名载史册;流芳后世);垂教(留传教训于后世);永垂不朽
(7) 注意;留意 。 如:垂青(看重;见爱);垂顾(看重;宠爱)
(8) 低下,放低 。如:垂意(降意;垂念);垂光(光辉下照)
形容词
(1) 垂直的,与地平面成九十度角度的 。如:垂面
(2) 细长下挂的——多用于树 。如:垂柳;垂丝(下垂的丝状枝条);垂云(低垂的云彩)
副词
接近,快要 。如:垂及(将至);垂毙(垂死):垂没(将死);垂年(晚年,将死之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ui2 [海陆丰腔] sui2 [梅县腔] shui2 shui5 chui2 [宝安腔] sui2 [沙头角腔] sui2 [客语拼音字汇] se2 sui2 [台湾四县腔] sui2 [东莞腔] sui2 [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手,共声。本义: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2) 同本义 拱,敛手也。——《说文》。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子路拱而立。——《论语》 颐羀垂拱。——《礼记·玉藻》 与我其拱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拱,谓合两手也。” 拱把之桐梓。——《孟子·告子上》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3) 又如:拱默(拱手不言,以避免惹是非);拱伏(两手抱拳以示服从。伏:屈服);拱手听命(服从对方,不敢反抗);拱候(拱手相候;恭候);拱揖(拱手作揖以示敬意) (4) 围绕,环绕 众星拱北辰。——晋· 傅玄《明君》 (5) 又如:众星拱月;拱绕(环绕);拱斗(环卫北斗星);拱北(众星围绕北辰) (6) 肢体弯曲成弧形 座上众精闻言,都拱身对老龙作礼。——《西游记》 (7) 又如:拱肩缩背 (8) 动物的背向上突起 。如:猫拱了拱腰 (9) 用粗嘴脸向上或向前顶掀 野猪一夜工夫能拱完一亩红薯。——《猎户》 (10) 又如:猪拱土 (11) 向上或向外钻 。如:新出的芽儿把土都拱起来了 (12) 爬到身体上 。如:我的裙子拱到膝盖上面来了 形容词 (1) 两手合围,常用来表达树木的粗细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拱木(径围有两臂合围大的树);拱把(拱:两手合围;把:一手满握。常用来比拟树木枝干的大小) (3) 建筑物呈弧形的 。如:拱桥;拱坝;拱己(垂拱) 名词 通“珙”。大璧 与我其拱璧,吾献其柩。——《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老子·六十二章》 英文翻译fold hands on breast; bow, salute
方言集汇◎ 粤语:gu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ung3 [海陆丰腔] giung3 [梅县腔] giung3 gung3 [宝安腔] giung3 gung3 [客语拼音字汇] giung3 gung3 [东莞腔] giung1 [沙头角腔] giung3 [台湾四县腔] giung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二腫
详细解释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水,台声。①( )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2) 同引申义 昔禹治洪水。—— 郦道元《水经注》 民治渠。——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聊斋志异·小翠》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史记·孝武本纪》 (3) 又如:治酒(置办酒食);治步(修整仪容,举止合乎法度);治任(整理行装);治行(治严。整理行装);治缮(修缮);治茸(修缮) (4) 治理;管理;统治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伯乐善治马。——《庄子·马蹄》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治威严,树立威信。)——《后汉书·张衡传》 (5) 又如:天下大治;法治;人治;自治;根治;治公(治理公务;办公);治戎(治军,用兵);治具(治理国家的各项措施);治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制(治理国家的法制、体制);治道(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治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治掌(掌管);治市(古代掌管市场贸易的官员) (6) 办理;处理 后频历武威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后汉书·廉范传》 皆尚威严,有治办名。——《汉书·酷吏传·尹赏》 (7) 又如:治办(善于办理事物);治剧(办理繁杂的工作);治事(办理公事);治数(处理各种事务);治宜(处理事务合宜);治干(处理政务的才干) (8) 经营 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9) 又如:治产(经营产业) (10) 治;治疗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盐铁论·世务》 (11) 又如:治得病治不得命(迷信指命定该死,怎么治疗也不行);他的病不久就治好了;治聋(医治耳聋) (12) 惩处;惩办 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荀子·正论》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史记·蒙恬列传》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13) 又如:惩治;治释(惩治与赦免) (14) 审理 。如:治狱(审理案件);治问(犹审问);治验(审问证实) (15) 修筑 又治秦中。——《汉书·高帝纪》。注:“谓都之也。” 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6) 整顿,训练 治其大礼。——《周礼·大宗伯》。注:“犹简习也。”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 (17) 又如:治礼(讲习礼仪) (18) 研究 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严复《译天演论序》 (19) 又如:治经(研究经学) 名词 (1) 一个较大地区政府的所在地 。如:省治;县治 (2) 政治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书·周官·太宰》 (3) 又如:治体(政治法度);治号(治令; 政令); 治务(政务); 治绩(政绩) (4) 姓 形容词 (1) 社会安定、太平(跟“乱”相对) 禹以治, 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2) 又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韩非子·五蠹》 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易·系辞下》 治平至百余年。——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治强(安定强盛);治康(国家太平安宁);治乱(安定与动乱) 英文翻译govern, regulate, administer
方言集汇◎ 粤语:ci4 z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5 [沙头角腔] ci5 [梅县腔] chii5 chi5 [台湾四县腔] cih5 cih2 [客语拼音字汇] ci4 zi1 [海陆丰腔] chi6 cih2 [东莞腔] ci3 [宝安腔] ci3 | ci2 ◎ 潮州话:di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