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齘

jìn xiè [ jin xie]
注音 ㄐ一ㄣˋ ㄒ一ㄝˋ

词语释义

1.切齿怒恨貌。 2.闭口不言。 3.毛发森森竖立貌。

词语解释

  1. 切齿怒恨貌。

    《北史·彭乐传》:“ 神武 虽喜其胜,且怒,令伏诸地……举刀将下者三,噤齘良久,乃止。” 唐 仲长敖 《覈生赋》:“法术之士,能不噤齘,仰则扼腕,俯则攘袂。” 清 唐孙华 《赠夏重》诗:“所以当涂人,疾视久噤齘。”

  2. 闭口不言。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凡遇政事,诸大臣或探圣意,噤齘不前,而公独抗声有犯无隐。”

  3. 毛发森森竖立貌。

    清 袁枚 《新齐谐·陈清恪公吹气退鬼》:“冷风一阵如冰,毛髮噤齘。”

引证解释

⒈ 切齿怒恨貌。

《北史·彭乐传》:“神武虽喜其胜,且怒,令伏诸地……举刀将下者三,噤齘良久,乃止。”
唐仲长敖《覈生赋》:“法术之士,能不噤齘,仰则扼腕,俯则攘袂。”
清唐孙华《赠夏重》诗:“所以当涂人,疾视久噤齘。”

⒉ 闭口不言。

清昭槤《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凡遇政事,诸大臣或探圣意,噤齘不前,而公独抗声有犯无隐。”

⒊ 毛发森森竖立貌。

清袁枚《新齐谐·陈清恪公吹气退鬼》:“冷风一阵如冰,毛髮噤齘。”

噤齘的国语词典

切齿含怒的样子。

噤齘的网络释义

噤齘

  • 古代汉语词语,意思为切齿怒恨貌
  • 汉字详情

    jìn [jin]
    部首: 319
    笔画: 16
    五笔: KSSI
    五行:
    仓颉: RDDF
    四角: 64091

    详细解释

    动词

    (1) 闭口

    口禁,口闭也。从口,禁声。——《说文》

    口噤闭而不言。——《楚辞·思古》

    翅垂口噤心甚劳。——杜甫《朱凤行》

    (2) 又如:噤声(闭口不言;不出声或小声);噤窄(闷在心里不说);噤口卷舌(缄默不言)

    (3) 关闭;封闭

    有噤门而莫启。——潘岳《西征赋》

    (4) 又如:噤门(关门)

    (5) 因寒冷而发生的哆嗦 。如:噤渗(瑟缩寒战);噤颐(微动其颊。细语);噤战(咬紧牙关打颤)

    (6) 吃光喝完

    你过来,这酒我吃不了,咱两个噤了这素子酒吧。——《金瓶梅》

    英文翻译

    close; be silent, be unable s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gam3 kam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m5 [梅县腔] gim5 [陆丰腔] gim5 [客英字典] gim5 [海陆丰腔] gim5 [客语拼音字汇] gim4 [宝安腔] gi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七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渠飲侵B上聲開口三等侵Bgimx/gyymgʰĭĕm
    xiè [xie]
    部首: 1501
    笔画: 19
    五笔: HWWJ
    仓颉: YUOLL
    四角: 287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牙齿相磨切

    齘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金匮要略》

    (2) 磨牙发声

    齘,鸣齿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形容词

    比喻物体相接的地方参差不密合

    凡察革之道,衣之欲其无齘也。——《考工记》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六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介皆開去聲開口二等ghraih/haeyɣɐ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