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诉

xuān sù [ xuan su]
繁体 喧訴
注音 ㄒㄨㄢ ㄙㄨˋ

词语释义

谓混杂﹑纷繁的叙说或诉说。

词语解释

  1. 谓混杂、纷繁的叙说或诉说。

    《南史·颜延之传》:“ 竣 ( 颜竣 )容貌严毅, 庄 ( 谢庄 )风姿甚美,宾客喧诉,常欢笑答之。”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

  2. 谓大声陈诉,杂然相争。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今之选人,咸称觅举,奔竞相尚,諠诉无惭。”

引证解释

⒈ 谓混杂、纷繁的叙说或诉说。

《南史·颜延之传》:“竣(颜竣 )容貌严毅, 庄(谢庄 )风姿甚美,宾客喧诉,常欢笑答之。”
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
谓大声陈诉,杂然相争。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今之选人,咸称觅举,奔竞相尚,諠诉无惭。”

喧诉的网络释义

喧诉

  • 喧诉,读音为xuān sù ㄒㄨㄢ ㄙㄨ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混杂、纷繁的叙说或诉说。
  • 汉字详情

    xuān [xuan]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PGG
    五行:
    仓颉: RJMM
    四角: 6301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宣声。“宣”有“宣扬”义,也有表义作用。本义:声音大而嘈杂)

    (2) 同本义

    喧,大语也。——《玉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潜《饮酒》

    上林催猎响,河桥争渡喧。——北周· 庚信《同州还》

    夜风一何喧,大舶双橹。——宋· 王安石《金山寺》

    蛙蛤徒自喧,蛟龙卧如蛰。——陆游《喜雨》

    (3) 又如:喧议(喧闹议论);喧埃(尘世的喧嚷);喧吓(喧哗恐吓);喧卑(喧闹低下);喧哄(喧闹)

    (4) 显赫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礼记》

    英文翻译

    lively, noisy; clamor, talk loudly

    方言集汇

    ◎ 粤语:hyun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xian1 [梅县腔] sien1 [台湾四县腔] sien1 [客英字典] sien1 [宝安腔] sen1 [海陆丰腔] sien1 [东莞腔] sen1 [沙头角腔] sien1 [陆丰腔] si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況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xĭwɐnhyan/xvan
    [su]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RYY
    五行:
    仓颉: IVHMY
    四角: 327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2) 同本义

    诉,告也。——《说文》

    负孝公之周愬天子。——《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

    必东愬于齐。——《战国策·齐策》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起诉;上诉;公诉;诉呈(诉状);诉权(起诉和诉原的权利);诉辩(申诉并辩白);诉牒(诉状);诉告(上诉;告状)

    (4) 告诉,说给人听

    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三国演义》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吾与并肩携长,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诉怨(对人诉说怨愤之情);诉长道短(原原本本地向人诉说);诉事(陈诉事情);诉屈(申诉冤屈);诉言(诉说)

    (6) 求,求助 。如:诉诸武力

    (7) 有事实根据地说人坏话。通“愬

    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 晋侯。——《左传·成公十六年》

    公伯寮愬 子路于 季孙——《论语·宪问》

    英文翻译

    accuse; sue; inform; nar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ou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