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泣

tí qì [ ti qi]
注音 ㄊ一ˊ ㄑ一ˋ

词语释义

啼泣 tíqì

(1) 啼哭;哭泣

于啼泣之余。——· 林觉民《与妻书》
weep

词语解释

  1. 哭泣。

    《史记·赵世家》:“太子母日夜啼泣。” 唐 沉亚之 《湘中怨解》:“是夕,谓生曰:‘我 湘中 蛟宫之娣也,謫而从君。今岁满,无以久留君所,欲为诀耳。’即相持啼泣。” 戴望舒 《对于天的怀乡病》诗:“像在母亲的怀里,一个孩子欢笑又啼泣。”

引证解释

⒈ 哭泣。

《史记·赵世家》:“太子母日夜啼泣。”
唐沉亚之《湘中怨解》:“是夕,谓生曰:‘我湘中蛟宫之娣也,謫而从君。今岁满,无以久留君所,欲为诀耳。’即相持啼泣。”
戴望舒《对于天的怀乡病》诗:“像在母亲的怀里,一个孩子欢笑又啼泣。”

啼泣的网络释义

啼泣

  • 啼泣,是汉语词汇,
  • 拼音是:tí qì,
  • 意思是啼哭;哭泣。
  • 啼泣造句

    你瞧他那份咽咽呜呜的啼泣吧,真正如丧考妣。
    时而尖刺似铜铃声,咚、咚、咚清脆,时而又似兽类吼叫声,啊、啊、啊时而还可听见婴儿的啼泣,哇、哇、哇的声音,此起彼伏由小变大,由远抵近。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 
    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四处奔走,啼泣求援。
    时建康甲士尚十馀万人,陈主素怯懦,不达军士,唯昼夜啼泣,台内处分,一以委施文庆。
    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
    伴随着一阵阵婴儿的啼泣声,在四周的树丛里突然冒出无数幽幽绿光,那是眼睛,一双双魔眼。
    树阴满地,杜鹃忽远忽近地啼泣。

    汉字详情

    [ti]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UPH
    五行:
    仓颉: RYBB
    四角: 60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2) 同本义

    嗁,号也。——《说文》。段注:“号,痛声也。”

    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儿醒大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

    儿惧,啼告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啼呼(哭叫,叫唤);啼饥(因饥饿而号哭);啼天哭地(非常悲惨);啼咽(悲哽)

    (4) 叫鸣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啼叫;啼唤(鸣叫);啼唱

    (6) 哭泣

    儿含乳啼声。——林嗣环《口技》

    (7) 又如:啼哭郎君(指办事无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名词

    (1) 眼泪 。

    (2) 如:啼妆女(形容女子姿色迷人。东汉时,妇女以粉拭目下,有似哭啼泪痕,故名);啼眼(泪眼);啼痕(泪痕);啼妆(借指美人的泪痕)

    英文翻译

    weep, whimper; howl, twi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tai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2 [宝安腔] tai2 ti2 [海陆丰腔] tai2 ti2 [台湾四县腔] tai2 ti2 [梅县腔] tai2 [客语拼音字汇] tai2 ti2 [客英字典] ti5 tai2 te2 [东莞腔] tai2 [陆丰腔] tai3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杜奚齊開平聲開口四等de/deidʰiei
    [qi]
    部首: 331
    笔画: 8
    五笔: IUG
    五行:
    仓颉: EYT
    四角: 301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2) 同本义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 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4) 哭 。如:泣歧(见歧路有所感伤而哭泣);泣荆(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顾念旧情)

    名词

    眼泪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泣下沾襟。——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因泣下。——清· 张廷玉《明史》

    泣涕(泣泪。眼泪);饮泣(含忍眼泪,形容极其悲痛)

    英文翻译

    cry, sob, weep

    方言集汇

    ◎ 粤语:jap1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l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宝安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h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hip7 [东莞腔] lip8 [海陆丰腔] kip7 h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急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kʰĭĕpkhip/q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