啐啄同时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鸡子孵化时,小鸡将出,即在壳内吮声,谓之“啐”;母鸡为助其出而同时啮壳,称为“啄”。佛家因以“啐啄同时”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 老志 又曰:‘紫府真人,实阴官之贵,匪天仙。 魏公 功德茂盛,近始陞诸天矣。其初 玉华真人 下侍者也。’ 小天 疾应曰:‘乃 玉华真人 下侍者也。’二人相语,即啐啄同时。”《碧岩录》卷一:“ 法眼禪师 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方能如此答话。”
引证解释
⒈ 鸡子孵化时,小鸡将出,即在壳内吮声,谓之“啐”;母鸡为助其出而同时啮壳,称为“啄”。佛家因以“啐啄同时”比喻机缘相投或两相吻合。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老志又曰:‘紫府真人,实阴官之贵,匪天仙。
引魏公功德茂盛,近始陞诸天矣。其初玉华真人下侍者也。’ 小天疾应曰:‘乃玉华真人下侍者也。’二人相语,即啐啄同时。”
《碧岩录》卷一:“法眼禪师有啐啄同时底机,具啐啄同时底用,方能如此答话。”
啐啄同时的网络释义
啐啄同时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uì
名词
(1) 惊愕时所发出的声音
啐,惊也。从口,卒声。——《说文》。按,惊声也
(2) 又如:啐啄(雏鸡欲出时以嘴吮卵壳声为啐,母鸡欲使小鸡出壳而吃壳为啄)
动词
(1) 饮;尝
啐,尝也。——《广雅》
席末坐,啐酒。——《仪礼·乡射礼》
主人皆啐之。——《礼记·杂记》
(2) 又如:啐酒(啐饮。啐醴。古代酒礼。祭毕饮福酒);啐尝(品尝)
(3) 吐;发出唾声。表示鄙弃或愤怒 。如:啐骂(唾骂);啐了一口痰;啐出一口鲜血
(4) 另见
qi
(1) 表示唾弃 、斥丽或辱骂
啐!这算得什么?
李逵道:啐,原来是梦,却也快当!——《水浒全传》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ui5 zut7 chut8 [宝安腔] cui5 [台湾四县腔] cui5 zut7 zut8 [梅县腔] cui5 [客英字典] cui5 zut7
◎ 潮州话:cui3 pui3(tshùi phù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啐 | 倉夬 | 清 | 夬合 | 去聲 | 卦 | 合口二等 | 夬 | 蟹 | ch'ruad/coay | tsʰwæ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豖(
)声。本义:鸟用嘴取食)(2) 同本义
啄,鸟食也。——《说文》
啄啮也。——《广雅》
谁家燕子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檐牙高啄。——唐· 杜牧《阿房宫赋》
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3) 又
幸啄不中。
(4) 又如:啄抱(禽鸟幼雏破壳而出);啄啄(禽鸟取食的样子);啄饮(啄食饮水);啄噪(啄食鸣叫);啄木
(5) 用嘴理 。如:啄毛
(6) 敲击
归来残月窥窗角,星初落,几回欲把朱扉啄,人知觉。——潘必正《杨柳枝》
(7) 咬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楚辞·宋玉·招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duk7 [台湾四县腔] duk7 dui3 dok7 [客英字典] dok7 [宝安腔] duk7 [海陆丰腔] duk7 dui3 dok7 [客语拼音字汇] dug5 [东莞腔] duk8 [陆丰腔] duk7
◎ 潮州话:do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tóng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重复。本义:聚集)(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2) ——见“胡同” (3) 另见 英文翻译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2)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 敬授人时。——《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左传·桓公六年》 (3) 又如:时气(时令,气候);时若(四时和顺);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时耕(春耕);时夏(夏季);时暑(夏天的炎热);时景(春景);时禽(随节候而出现的鸟);时享(宗庙四时的祭祀);时序(季节的顺序,时间的先后);时祀(按四季所举行的祭祀);时田(四时田猎。指古代帝王、贵族四时到野外打猎,并行军事训练);时令病(在一定季节流行的疾病);时衣(四时的衣服);时芳(应季节而开放的花) (4) 时辰 ,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古时一昼夜分为十二时) 时,时辰也。十二时也。——《韵会》 觯俟时而酌。——《仪礼·既夕记》。注:“朝兮也。” 以时启闭。——《周礼·阍人》 时数辞违。——《太玄·玄数》 一日思亲十二时。——黄庭坚《思亲汝州作》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从已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三国演义》 (5) 又如:报时;此日此时;时辰钟(时钟,钟表);晡时(下午四时左右);午时(白天11点至1点);子时(夜间11点至1点) (6) 时间;时候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心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女时昔作儿,生小出野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费时(耗费时间);多时(很长时间);时晌(时饷。时间);时子(时候);时目(时下的眼光);时出(得其时而出) (8) 时尚,时俗 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唐· 韩愈《师说》 (9) 时运;命运 死之短长,时也。——《左传》 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 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10) 又如:时衰(时运衰落);时道(时运;机会);时蹇(时运不佳) (11) 时机;机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失时;时乖运蹇 (13) 动词的时态 。如:过去时;将来时 (14) 钟点 。如:三时三十分十五秒 (15) 片刻,一会儿或瞬间 。如:一时找不到;时暂(短暂时间);时霎(片刻,很短的时间);时复间(一时间,暂时) (16) 岁月,光阴 时不久留。——《吕氏春秋》 (17) 指时势或时局 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 (18) 又如:时化(时势的变化);时艰(时局的艰难困苦) (19) 代,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 变法者因时而他。——《吕氏春秋·察今》 (20) 又如:时世(时代,时局);时年(时代) (21) 气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22) 姓 形容词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时雨降矣。——《庄子》 (2) 又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3) 当时的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5) 通“是”。善,好 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副词 (1) 相当于“常常”、“经常” 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陶潜《归去来兮辞》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3) 相当于“有时”、“偶尔”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明史·海瑞传》 (4) 按时,到时候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5) 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如:时冷时热 (6) 当时,这时,那时 时秦昭王与楚婚。——《史记》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汉书·张衡传》 时大风雪。——《资治通鉴》 代词 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 时,是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是也。” 孝友时格。——《仪礼·士冠礼》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荀子·非十二子》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秦风·驷》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动词 (1) 适时;合于时宜 风雨之不时。——《荀子》 (2) 又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3) 通“伺”。伺候;等待 孔子时其亡无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庄子·人间世》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列子·汤问》 (4) 又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5) 处,处于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荀子》 (6) 承,承受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书·舜典》 英文翻译time, season; era, age, period
方言集汇◎ 粤语:s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2 ◎ 潮州话:si5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