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吻翕辟

chún wěn xī pì [chun wen xi pi]

词语释义

指嘴唇一张一合

引证解释

指嘴唇一张一合。

汉字详情

chún [chun]
部首: 319
笔画: 10
五笔: DFEK
五行:
仓颉: MVR
四角: 7126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2) 同本义

脣,缘也,口之缘也。——《释名·释形体》

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左传·僖公五年》

唇焦口燥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唇吻(言语);唇红齿白(形容面貌俊美);唇不离腮(比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唇齿之邦(非常亲密、利害攸关的邻邦)

(4) 边缘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沈括《梦溪笔谈》

英文翻译

lips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4
◎ 客家话:[梅县腔] shun2 [客语拼音字汇] sun2 [客英字典] shun2 [宝安腔] sun2 [海陆丰腔] shun2 [东莞腔] sun2 [沙头角腔] sun2 [台湾四县腔] sun2 [陆丰腔] shu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tɕĭĕncjin/tjin
wěn [wen]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KQRT
五行:
仓颉: RPHH
四角: 670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勿声。本义:嘴唇)

(2) 同本义

吻,唇两角头边也。——《华严经音义》

黄吻澜漫赤。——左思《娇女诗》

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接吻;亲吻

(4) 嘴;口

使人之吻助己言谈。——《墨子·尚同中》

(5) 又如:吻舌(吻唇。口和舌);吻吮(用口吹奏);吻流(利口之辈);吻创(口疮);吻翰(口与笔);吻噤(闭口);吻儒(善谑利口的儒生)

(6) 语气;口气 。如:口吻

(7) 指鸱吻。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物

其制设吻者为殿,无吻者不为殿矣。——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

动词

(1) 合;闭

道士摇着铃注卵子,念几句生意经,吻了材盖。——清· 张南庄《何典》

(2) 又如:吻着唇点点头

(3) 亲嘴 。如:他渴望着吻她一下

(4) 紧接;相符合

闽城吻海而派江,辅山以居。—— 唐· 沈亚之《闽城开新池记》

英文翻译

kiss; the lips; coincid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an5
◎ 客家话:[梅县腔] wut7 [海陆丰腔] wun3 wut7 [客英字典] vut7 [宝安腔] wut7 [台湾四县腔] wun3 wut7 [东莞腔] wun3 [客语拼音字汇] vu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八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粉上聲合口三等mĭuənmyonx/miuun
[xi]
部首: 626
笔画: 12
五笔: WGK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RSMM
四角: 80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羽,合声。本义:闭合;收拢)

(2) 同本义

蝘之兴,五日翕。——《夏小正》。按,飞起也。

翕如也。——《论语》。皇疏:“习也。”

伐翕伐张。——《荀子·议兵》

唯南有箕,载翕其舌。——《诗·小雅·大东》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韩非子·喻老》

唇吻翕辟,不知何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翕翼(合翼);翕敛(收敛;收缩)

(4) 聚集

翕集家门,倾动人物。——《世说新语·排调》

(5) 又如:翕集(聚集);翕翕(和合的样子);翕聚(会聚)

(6) 顺从 。如:翕习(顺心;惬意);翕服(顺服;悦服)

(7) 变动

宇宙翕变,草木增荣。——李白《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

形容词

(1) 和好;一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小雅·常棣》

君民翕然,倚以致平。——王安石《知人》

(2) 又如:翕合(协调一致);翕应(谓相互响应);翕绎(声音和谐相续)

(3) 盛

翕,盛也。——《广韵》

(4) 又如:翕如(指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盛况);翕习(威盛的样子)?

(5) 迅疾

往来翕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6) 又如:翕欻(快速);翕忽(形容疾速的样子);翕习(疾快的样子)

英文翻译

agree

方言集汇

◎ 粤语:jap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p7 him5 [梅县腔] hip7 [台湾四县腔] hip7 him5 [宝安腔] hip7 [客英字典] hip7 [客语拼音字汇] hib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許及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xĭĕphip/xyp
bì,pī,pì [bi,pi,p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NKUH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SRYTJ
四角: 702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

(2) 同本义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词

(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4) 另见

其它字义

动词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词性变化

形容词

开阔;宽广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形容词

(1) 通“僻”。偏僻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辟头](pī tóu)同“劈头”。

英文翻译

law, rule; open up, develop

方言集汇

◎ 粤语:bik1 p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宝安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东莞腔] pit7 [梅县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房益昔開入聲開口三等bʰĭɛkbjek/b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