唆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挑唆人打官司。
《镜花缘》第十二回:“此固唆讼之人造孽无穷,亦由本人贪心自取。”
引证解释
⒈ 挑唆人打官司。
引《镜花缘》第十二回:“此固唆讼之人造孽无穷,亦由本人贪心自取。”
唆讼的网络释义
唆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义:怂恿人做坏事)
(2) 同本义
怎禁猪八戒气不忿,在旁漏八分儿唆嘴道“师父,说起这个女子,他是此间农妇,…却怎么栽他是个妖怪?——《西游记》
(3) 又如:唆讼(教唆诉讼的简称);唆教(挑拨;唆弄);唆掇(撺掇;怂恿);唆犯(调唆;撺掇);唆哄(教唆哄骗);唆激(教唆挑动);唆冷(挑拨,使疏远、冷漠);唆说(挑拨);唆送(挑拨;教唆);唆诱(挑动诈骗);唆摆(调唆摆布);唆嘴(摆弄口舌);唆拨(教唆挑拨);唆诈(教唆哄骗);唆毒(狠毒地挑拨);唆令(唆使)
(4) 〈方〉∶用嘴吮吸
吃剩的桃核他也舍不得扔,又用嘴唆了一遍
(5) 犹噀。喷
被先生咬破中指,向西唆了,狂风起,楚兵三人都在阵中。——《七国春秋平话》
(6) 〈方〉∶咬。谓将口凑近
吴妈重复又唆着耳根叮嘱了她一番话。—— 方光焘《疟疾》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o1 so2 [梅县腔] so1 [台湾四县腔] so1 so2 [客英字典] so1 [宝安腔] so1 [客语拼音字汇] so1 [东莞腔] so1
◎ 潮州话:s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莎 | 蘇禾 | 心 | 戈一合 | 平聲 | 歌 | 合口一等 | 戈 | 果 | sua | suɑ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2) 同本义
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说文》
讼不亲也。——《易·杂卦》
饮食必有讼。——《易·序卦》
会礼之家,名为聚讼。——《后汉书·曹褒传》
(3) 又如:聚颂纷纭;讼辩(争辩);讼斗(争斗);讼怨(争吵怨恨);讼直(申辩是非曲直);讼争(争辩,争吵);讼罪(争辩无罪);讼曲(争论是非曲直)
(4) 打官司
讼,《六书故》:争曲直于官有司也。——《正字通》
争罪曰狱,争财曰讼。——《周礼·地官》注
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注:“争财曰讼。”
争宝之讼解。——张协《七命》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
(5) 又如:讼牒(讼状);讼事(诉讼之事);讼理(讼事处理恰当);讼狱(诉讼之事);讼庭(公堂法庭);讼学(专门讲究诉讼案件之学堂);讼地(为争地而打官司)
(6) 喧哗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汉· 东方朔《七谏·怨世》
(7) 谴责 。如:讼言(责备的话);讼过(自责其过失)
(8) 为人辩冤
汉武帝杀戾太子, 田千秋讼太子冤。—— 宋· 洪迈《容斋随笔》
(莽)在国三岁,吏上书讼冤 莽者以百数。——《汉书·王莽传》
(9) 又如:讼冤(申辩冤屈);讼屈(申冤,辩冤)
(10) 通“颂”。歌颂
一国为之讼。——《韩非子·孤愤》
深讼莽功德。——《汉书·王莽传上》
家给人足,讼声并作。——《易林·否之大有》
名词
诉讼者
政以慈爱为主,劝两讼勿争,词致殷重。——宋· 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形容词
(1) 通“公”。公开地,明白地
夫有形埒者,天下讼见之;有篇籍者,世人传学之。——《淮南子·兵略》
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史记·吕太后纪》
(2) 又如:讼言(公开地说);讼刑(审慎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