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梨并剪

āi lí bìng jiǎn [ai li bing jian]
注音 ㄞ ㄌ一ˊ ㄅ一ㄥˋ ㄐ一ㄢˇ

词语释义

汉代秣陵人哀仲家的梨子,并州之地产的剪刀。比喻文辞流畅爽利。

近义词

汉字详情

āi [ai]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YE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RH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动词

(1) 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名词

英文翻译

sad, mournful, pitiful; pity

方言集汇

◎ 粤语: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oi1 [台湾四县腔] oi1 [梅县腔] oi1 [东莞腔] oi1 [客英字典] oi1 [宝安腔] oi1 [沙头角腔] oi1 [陆丰腔] oi1 [海陆丰腔] oi1
◎ 潮州话: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烏開平聲開口一等qai/oiʔɒi
[li]
部首: 420
笔画: 11
五笔: TJSU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ND
四角: 22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利声。梨为棃的俗字。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梨)

(2) 同本义

棃,梨果也。——《说文》

楂棃姜桂。——《礼记·内则》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花多白色,果子多汁,可食。如: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因多用梨木、枣木刻成,故称);梨栗(梨树和栗树);梨云(梨雪,梨英,梨霜,梨蕊,梨花。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又指梨树的果实。如:梨果(梨子);梨头(小梨);梨条(用梨子所做的条状果脯);梨干(梨子加工制的果干)

(4) 通“黎”。黎民,人民

棃烝殷,罔荒饥。——汉《竹邑侯相张寿碑》

棃庶赖祉。——汉《桐柏淮源庙碑》

(5) 又如:梨元(亦作黎元。民众,梨,通“黎”);梨氓(亦作黎氓。黎民,民众。梨,通“黎”)

形容词

黑;年老 。指老人面色如冻梨

梨,老也。东齐曰眉, 燕 代之北鄙曰梨。——《方言》

班黑谓之棃黮。——《通俗文》

九十曰鲐背,或曰冻梨皮,有斑点如冻梨色也。——《释名》

动词

(1) 通“剺”。割

是故博带棃,大袂裂,文绣染。——《管子·五辅》

分棃单于,磔裂属国。——《汉书·扬雄传》

(2) 又如:梨面(以刀划面。中国古代匈奴一些民族的风俗,凡遇大忧大丧,就用刀划脸,表示哀痛)

匈奴闻 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棃面流血。——《后汉书·耿秉传》

英文翻译

pear; opera; cut, slash

方言集汇

◎ 粤语:le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2 [东莞腔] li2 [海陆丰腔] li2 [梅县腔] li2 [沙头角腔] li2 [客英字典] li2 [客语拼音字汇] l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脂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lii/lili
bìng,bīng [bing]
部首: 213
笔画: 6
五笔: UAJ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TT
四角: 80441

详细解释

bīng

名词

(1) 古地名。并州

(2)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 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另见 bìng

bìng

动词

(1)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 同本义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说文》

並行。——《仪礼·乡射礼》

並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並乎尧舜。——《荀子·儒效》

並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 舜、 桀、 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备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 通“屏”,“摒”。排除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 相同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副词

(1) 全,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 一起;一齐;同时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1) 并且,连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 和,以及

(4) 另见 bīng

英文翻译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bing3 bing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n5 [海陆丰腔] bin5 [客语拼音字汇] bin4 [台湾四县腔] bin5 [东莞腔] bin5 [宝安腔] bin5
◎ 潮州话:bên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府盈清開平聲開口三等pjeng/piengpĭɛŋ
jiǎn [jian]
部首: 207
笔画: 11
五笔: UEJV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BNH
四角: 8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刀,前声。本义:用剪刀铰断)

(2) 同本义。本作“前”,通作“翦”,俗作“剪”

剪,齐断也。——《说文》

勿剪勿伐。——《诗·召南·甘棠》

(3) 又如:剪截铺(衣料店);剪筒(存放剪掉的蜡花的用具);剪直(直截了当,径直);剪断(亦作“简断”。利落,不啰嗦);剪鬃(剪去颈后的长毛。指短发)

(4) 砍伐 ;截断

松柏不剪。——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又如:剪伐(砍伐;割刈);剪断(切断,打断);剪边(夺取别人所爱的妓女)

(6) 除灭。杀戮

此文王之所以止殃剪妖也。——《吕氏春秋·制乐》

(7) 又如:剪屠(大肆杀戮);剪覆(全部消灭);剪弃(除去);剪落(削除);剪迹(犹灭迹)

(8) 两手交叉 。如:反剪着手;剪手就缚;剪缚(倒背双手捆绑起来)

(9) 拦截

小人只在此大树坡剪径。——《水浒传》

(10) 又如:剪江(在江中破浪而行);剪径强人(劫路的强盗);剪手(拦路抢劫的强盗)

(11) 扫;挥动

林冲把朴刀杆剪了一下,蓦地跳将出来。——《水浒全传》

剪尾能惊獐鹿,咆哮吓杀狐狸。——《三遂平妖传》

(12) 辩白,驳斥

张千、 李万说一句,妇人就剪一句,妇人说得句句有理, 张千、 李万抵搪不过。——《古今小说》

名词

(1) 交刀,剪刀

断恨并州无快剪,牵愁织女少长丝。—— 清· 孙枝蔚《思春辞》

(2) 又如:磨剪;剪简(放蜡花的工具)

(3) 形状像剪刀的东西 。如:火剪;夹剪;烛剪

英文翻译

scissors; cut, divide, sepa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n2
◎ 客家话:[宝安腔] zen3 [沙头角腔] zien3 [东莞腔] zen3 [客英字典] zien3 [台湾四县腔] zien3 [梅县腔] zien3 [海陆丰腔] zien3 [客语拼音字汇] jian3 [陆丰腔] ts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八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淺仙A開上聲開口三等仙Acienx/zieentsĭ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