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悯

āi mǐn [ ai min]
繁体 哀憫
注音 ㄞ ㄇ一ㄣˇ

词语释义

哀怜;同情。

词语解释

  1. 哀怜;同情。

    《孟子·告子上》“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汉 赵岐 注:“不行仁义者,不由路、不求心者也,可哀悯哉!” 唐 陆贽 《诛李希烈后宥淮西将士并授陈仙奇节度诏》:“遐想凋残,实足哀悯。”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移帐》:“ 孙 贼是我们的寃家,老爷为何反加哀悯?”《花城》1981年第6期:“只有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中,被社会或自然的罪恶力量残害而夭折的人……才值得人们哀悯洒泪。”

引证解释

⒈ 哀怜;同情。

《孟子·告子上》“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汉赵岐注:“不行仁义者,不由路、不求心者也,可哀悯哉!”
唐陆贽《诛李希烈后宥淮西将士并授陈仙奇节度诏》:“遐想凋残,实足哀悯。”
清蒋士铨《桂林霜·移帐》:“孙贼是我们的寃家,老爷为何反加哀悯?”
《花城》1981年第6期:“只有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中,被社会或自然的罪恶力量残害而夭折的人……才值得人们哀悯洒泪。”

哀悯的网络释义

哀悯

  • 哀悯,汉语词汇。
  • 拼音是:āi mǐn,
  • 释义是哀怜;同情
  • 哀悯的翻译

    英语: Benjamin cry
    法语: * s7_bar_4 qu’enfin
    德语: Mitleid.

    哀悯造句

    对人生的不幸者充满同情哀悯。
    合上书后,人们恐惧、哆嗦、哀悯、羞愧。
    社会求助本来就是以充满血泪的悲情赢得世人的哀悯,从而达到被人救助的目的,唯有原汁原味的本色生活现状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大家虽然对资料不是很敏感,通过媒体知晓的巨大的死伤人数也使得我们比前夜增多了哀悯之心。
    据河北青年诗人甘农介绍,汶川震灾对国人心理冲击之严重,可以从河北诗坛一个奇特的反应看出来,那就是主流诗人因为过度哀悯陷入了失语状态。
    音响可能构成世界安详的部分,也会有暴力在冲撞着,或是哀悯着。
    诸圣先贤,哀悯于此,为显惟微惟危之别,遗经留教,不分夷狄羌蛮,皆令道归。
    至心迎请三宝光降斋筵,不违本誓,哀悯纳受供养。
    影片惊心动魄、险象环生,观众哀悯悲忿,难以自抑。
    有一阵小小的骚动,不赞叹也不哀悯的声音此起彼伏。
    或许,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哀悯之心,或者豁达大度的问题。

    汉字详情

    āi [ai]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YE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RH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动词

    (1) 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名词

    英文翻译

    sad, mournful, pitiful; pity

    方言集汇

    ◎ 粤语: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oi1 [台湾四县腔] oi1 [梅县腔] oi1 [东莞腔] oi1 [客英字典] oi1 [宝安腔] oi1 [沙头角腔] oi1 [陆丰腔] oi1 [海陆丰腔] oi1
    ◎ 潮州话: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烏開平聲開口一等qai/oiʔɒi
    mǐn [min]
    部首: 339
    笔画: 10
    五笔: NUYY
    五行:
    仓颉: PLSK
    四角: 970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闵( 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隋堤柳,悯亡国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清· 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

    (2) 又如:悯人之凶(原谅、可怜凶恶之人。形容看透世情,慈悲为怀,无所计较);悯念(怜悯);悯宥(怜悯宽宥);悯笑(怜悯讪笑;可怜亦复可笑);悯贫(怜恤贫苦的人);悯然(哀怜的样子)

    形容词

    (1) 忧愁;烦闷

    阨穷而不悯。——《孟子》

    曲罢悯然。——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悯默(因忧伤而沉默);悯悯(忧伤的样子);悯愧(忧伤怀惭);悯叹(忧伤叹息);悯时病俗(忧虑时俗)

    (3) 哀伤 。如:悯凶(为丧事而忧伤。专用以指父母丧亡);悯悼(哀伤悲悼);悯哀(哀伤)

    英文翻译

    pity, sympathize with, grieve for

    方言集汇

    ◎ 粤语:man5
    ◎ 潮州话:毛嫣2(免)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