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告宾伏

āi gào bīn fú [ai gao bin fu]

词语释义

哀求饶恕,愿意服从。[宾伏:古代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服从;后指顺从、归顺。] 书证:元•佚名《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右支吾,紧慢相逐,跪在街衢,哀告宾伏。”

汉字详情

āi [ai]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YE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RH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动词

(1) 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名词

英文翻译

sad, mournful, pitiful; pity

方言集汇

◎ 粤语: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oi1 [台湾四县腔] oi1 [梅县腔] oi1 [东莞腔] oi1 [客英字典] oi1 [宝安腔] oi1 [沙头角腔] oi1 [陆丰腔] oi1 [海陆丰腔] oi1
◎ 潮州话: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烏開平聲開口一等qai/oiʔɒi
gào [gao]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TF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GR
四角: 24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名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形容词

通“皓”( hào)。光亮,洁白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英文翻译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u3 guk1
◎ 客家话:[梅县腔] gau5 [台湾四县腔] go5 gau5 guk7 [客英字典] gau5 kwuk7 [东莞腔] gau5 [海陆丰腔] go5 gau5 guk7 [宝安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4 go4 [陆丰腔] go5
◎ 潮州话:gao3(kàu) go3(kò)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到去聲開口一等kauh/kawkɑu
bīn [bin]
部首: 322
笔画: 10
五笔: PRG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OMC
四角: 308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贝,冥( mián)声。甲骨文字形,会意。上面象屋形,下面是“人”和“止”。表示客人来到屋下,即宾客到门。金文将“止”改为“贝”,小篆从之。王国维说:“金文及小篆易从止为从贝者,乃后起之字。”本义: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

(2) 同本义

賓,所敬也。——《说文》。按,从貝者,宾礼必有贽。

宾者,接人以义者也。——《礼记·乡饮酒义》

谋宾介。——《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

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诸公之臣相为国客,是散文宾客通称,对称则宾尊而客卑,宾大而客小。——《周礼·司仪》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宾出,主人拜送。——《荀子·礼论》

相待如宾。——《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来宾;宾鸿(大雁。因是侯鸟,往来守时,有如宾客,故称);宾东(雇员和东家);宾人(宾相;赞礼的人)

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汉书·王莽传中》

(4) 古州名 。汉郁林郡地。唐贞观五年置宾州,亦曰安城郡。至德二年改为领方郡。元初为宾州路,寻复为宾州。清属广西思恩府。今为宾阳县

(5) 姓

动词

(1) 通“傧”。接引客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礼敬

宾于四门。——《书·舜典》。郑注:“宾,槟也。”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书·尧典》

协其礼,宾而见之。——《周礼·大行之》

宾者以告列子。——《列子·黄帝》

内史宾侯,北向而立。——《穆天子传六》。注:“宾侯,傧相。”

稍稍宾客其父。——宋· 王安石《伤仲永》

(2) 又如:宾天(旧指帝王死亡,后亦泛指尊者亡故);宾兴(宾贡。周代的选举法,自乡小学举拔贤能,以宾礼相对待,以升于国学;指乡试)

(3) 服从,归服

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记》

(4) 又如:宾从(归顺,服从);宾服(臣服;服帖)

(5) 排斥;弃绝

先生居山林,食芋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庄子·徐无鬼》

英文翻译

guest, visitor; surname; submit

方言集汇

◎ 粤语:ban1
◎ 潮州话:bing1(ping) [揭阳、潮阳]biang1(piang)

宋本广韵

[fu]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D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IK
四角: 232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伏,司也。——《说文》

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蠱。——《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 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 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名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4) 居处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英文翻译

crouch, crawl, lie hidden, conceal

方言集汇

◎ 粤语:buk6 f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k8 buk8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pug6 [沙头角腔] fuk8 puk8 [陆丰腔] fuk7 [梅县腔] fuk8 [台湾四县腔] fuk8 buk8 [客英字典] fuk8 [宝安腔] fuk8 | puk8 [东莞腔] f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扶富去聲開口三等bʰĭəubiuh/biow